良性发作性位置性眩晕

2016-10-9 来源:本站原创 浏览次数:

神经内科专家——

特需病房二科主任,主任医师,郑州大学医学院、新乡医学院教授。在脑血管病的预防、抢救、治疗、康复等方面有丰富的临床经验。擅长脑出血、脑室出血的微创治疗,及脑出血、脑梗塞、周围神经病、格林巴利综合症、中枢神经系统感染、帕金森氏病、癫痫病及眩晕等神经系统疾病的诊治。

什么是良性发作性位置性眩晕

良性发作性位置性眩晕(BPPV)是一常见的内耳机械性疾患,占所有眩晕症的20%左右,也是约半数耳源性眩晕症的原因。BPPV的发病率为每年/10万,平均年龄54岁(11~84岁),女性比男性多见。此病虽然为耳科疾病,但常在神经内科首诊,且多误诊为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颈性眩晕、美尼尔病而延误了治疗。现结合文献,对其病因、发病机制以及诊治作进一简要总结以增加对该疾患的了解,减少误诊率。

BPPV于年被Barany首次报道,此后有很多类似的报道。Dix和Hallpike于年提出手法测试方法,为诊断BPPV提供了依据。

病因及发病机制

BPPV的病因,早期的研究认为是嵴帽沉石症或管沉石症。以后对病人的耳部手术和对个别病人的尸检发现半规管中出现游离的碳酸钙盐晶体,证实了管沉石症学说[7,8]。该学说推测椭圆囊囊斑上的耳石因感染、外伤或变性等原因而脱落,因解剖位置的缘故多沉积于水平半规管中。头位变化(低头或抬头)使水平半规管处于水平位置,转头致使耳石碎片在管中受重力作用而移动。因其比内迷路淋巴比重大,产生“拔塞效应”,使壶腹嵴发生位移,刺激前庭神经,产生眩晕[1~5]。该学说可以很好地解释BPPV的各种临床特征:耳石碎片有惯性才出现潜伏期;头位变化停止后不久,耳石碎片也停止移动,眩晕呈短暂性;头位回复原来位置,耳石碎片再次反方向移动,产生又一次眩晕;多次运动后,“拔塞效应”减弱,出现疲劳现象。但大多数患者无明确病因,17%的患者起病前有头外伤史,15%有前庭神经元炎史(可在炎症后2周~8年内发生),少数可有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史。目前仍认为管沉石症是主要的病因。

病临床表现

BPPV的临床表现有5个特征:(1)潜伏期:头位变化后1~4秒钟后才出现眩晕;(2)旋转性:眩晕具明显的旋转感,患者视物旋转或闭目有自身旋转感;(3)短暂性:眩晕在不到1分钟内自行停止;(4)转换性:头回到原来位置可再次诱发眩晕;(5)疲劳性:多次头位变化后,眩晕症状逐渐减轻。本患者的表现均符合这5项特征。

BPPV又分为后半规管性BPPV(PC-BPPV)、水平半规管性BPPV(HC-BPPV)及混合性PBBV(C-BPPV)即同时性PC-BPPV和HC-BPPV。后半规管性BPPV在临床上最常见,水平半规管性BPPV次之,而混合性BPPV少见。

诊断

BPPV的诊断完全依据于典型的临床表现和Dix-Hallpike测试结果阳性。

Dix-Hallpike测试:患者坐于检查台上,在检查者帮助下迅速取仰卧悬头位,并向一侧偏45度,PC-BPPV者,头转向患侧时经数秒潜伏期后出现短暂眩晕和垂直旋转性眼震,反复试验有疲劳性。

此外还有仰卧侧头位试验,患者坐于检查台上,迅速取平卧位,随即头向一侧转90度,HC-BPPV者立刻出现剧烈旋转性眩晕和水平向性眼震。

由于上述测试可诱发眩晕,患者会恐惧、喊叫或不配合,因此检查前应将目的交代清楚,取得配合,保证不闭眼。对有严重心脏病、颈椎病、颈动脉狭窄的患者慎用或禁用。由于BPPV的预后良好,各种神经系统和耳科学检查正常,故对所有门诊眩晕患者均应行Dix-Hallpike测试,阳性者可即刻得到诊断,避免不必要的检查和无效的“对症处理”。

鉴别诊断

BPPV需与多种周围性和中枢性眩晕相鉴别,掌握BPPV的临床特征和Dix-Hallpike测试、注意了解相应的病史则不难鉴别。约1/3的患者并不主动诉说有体位诱发的表现,故没有发作诉说也不能排除BPPV的可能。

常见被误诊的疾病包括颈性眩晕、椎-基底动脉系统供血不全、非特异性头昏、心源性头昏和神经症等。

1.颈性眩晕:也称椎动脉压迫综合征。病因可能有颈椎退行性变、颈肌和颈部软组织病变、颈部肿瘤和颅底畸形等引起椎动脉受压而发生缺血导致眩晕;椎动脉本身病变如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和畸形等更易发病。颈交感神经丛受到直接或间接刺激,引起椎动脉痉挛或反射性内耳循环障碍而发病。反射异常也可引起,如环枕关节及上三个颈椎关节囊中的颈反射感受器受到各种刺激,其冲动可传至小脑或前庭神经核产生眩晕和平衡障碍。主要临床表现是多种形式的眩晕,其发生与头部突然转动有明显关系,常伴有恶心、呕吐、共济失调等,有时可以有黑朦、复视、弱视等,症状持续时间短暂。治疗可用颈部牵引、理疗、按摩等;适当应用血管扩张血管药、改善微循环药及维生素等。

2.椎-基底动脉系统供血不全:椎-基底动脉在解剖学和病理学方面有3个重要特点:一是两侧椎动脉管径不等者在正常人占2/3,甚至单侧椎动脉细小或缺如;二是椎动脉穿行第6~1颈椎横突孔后经枕骨大孔入颅,亦即行走在一条活动度极大地骨性隧道中,50岁以后颈椎易发生退行性变和骨赘形成,如血压低更易促发供血不全;三是椎动脉极易发生动脉粥样硬化,随年龄增长,动脉管腔逐渐变窄,血流量渐减。主要临床表现是急起的眩晕,常为首发症状;伴有恶心、呕吐、平衡障碍、站立不稳和双下肢无力。

治疗手段

BPPV的治疗以管石复位治疗为主。该疗法的有效率为71%~92%。一项随机对照试验证明管石复位治疗的有效率为89%。针对受累不同的半规管分为两种复位法。

Epley手法(针对后半规管耳石症):①患者坐于治疗台上,在治疗者帮助下迅速取仰卧悬头位,并向患侧扭转45°;②头逐渐转正,然后继续向健侧偏45°;③将患者头部连同身体向健侧翻转,使其侧卧于治疗台上,头部偏离仰卧位达°;④坐起,头前倾20度。完成上述4个步骤为1个治疗循环,每一体位待眼震消失后再保持1min。

Barbecue翻滚法(针对水平半规管耳石症):①患者坐于治疗台上,在治疗者帮助下迅速平卧,头向健侧扭转90°;②身体向健侧翻转,使面部朝下;③继续朝健侧方向翻转,使侧卧于患侧;④坐起。完成上述4个步骤为1个治疗循环,每一体位待眼震消失后再保持1min。

多数研究者的经验是转动角度大、速度快、引发出眼震则效果好。初次治疗无效者,可反复多做,效果亦好。传统的管石复位治疗要求患者在治疗后2天内不能躺下,以避免耳石碎片流回半规管。但近来也有报道在治疗后患者躺下也有与传统方法相同的疗效。采用特殊的转椅缓慢转动可以避免治疗时发生眩晕。用震荡器震动乳突部,可使耳石碎片从膜或管壁上脱落或崩裂,有助于碎片转出半规管。有报道对经管石复位治疗无效者行Semont法锻炼,疗效与管石复位治疗相当,但此法患者常常难以接受。各种治疗无效者可考虑行半规管阻断术治疗。

BPPV的预后良好。每年约有10%~15%的复发率,对管石复位治疗的反应仍好。少数患者可以自行缓解,原因可能是内迷路淋巴液中钙含量减少,使含钙的耳石逐渐融化。









































白癜风医院天津哪家好
如何治疗白癜风快

转载请注明:
http://www.iqwpb.com/jbzl/945.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首页 版权信息 发布优势 合作伙伴 隐私保护 服务条款 网站地图 网站简介
    医院地址: 健康热线:
    温馨提示:本站信息不能作为诊断和医疗依据
    版权所有 2014-2024
    今天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