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发油腻瘙痒,头晕乏力,去除湿气大家行动
2017-9-6 来源:本站原创 浏览次数:次脾主统血,主运化。如运化失职,水湿内停形成湿热,湿热上头,湿闲清窍,头昏嗜睡,夜梦绵绵,神疲肢倦,口淡纳呆不思饮食,头油多异味重,严重还会产生腥臭恶味,头皮红色斑点或溃疡脱发,黄色厚硬头屑。
脾湿不仅会影响头发生长,还会对身体等各方面产生影响,脾湿的表现是什么?有哪些症状?对抗脾湿的4招要赶紧学起来!
寒湿
寒湿困脾,是指寒湿内盛,困阻脾阳脾失温运,以纳呆,腹胀,便溏,身重为主要表现的寒湿证候。表现为脘腹胀满,口腻纳呆,欲呕,口淡不渴,腹痛便溏,头身困重,或小便短少,肢体肿胀,或身目发黄,面色晦暗,或妇女白带量多,舌体淡胖,舌苔白滑或白腻,脉濡缓或沉细。
湿热
湿热蕴脾,是指湿热内蕴,脾湿健运,以腹胀,纳呆,发热,身重,便溏不爽为主要表现的湿热证。表现为脘腹胀闷,恶心欲呕,口中粘腻,口渴不多饮,便溏不爽,小便短黄,肢体困重,或身热不扬汗出热不解,面目发黄色鲜明,或皮肤发痒,舌红,苔黄腻,脉濡数或滑数。
脾湿的原因是什么?
1
睡眠不足
睡眠不足的人通常活力不足。肌体没有得到很好的休息,身体会比较低迷。
对策:保证睡眠时间,每天增加点体力消耗会让你的睡眠质量更高。
2
运动少
出门坐车,上班坐在电脑前,没有体力消耗的身体,代谢自然变慢,身体的运化能力随之降低,活力不足导致阳虚。
对策:运动生阳,尤其是能够让身体出汗的运动,要把皮肤这扇“窗户”打开,借助运动产生的热量,将湿气“蒸腾”出去。
3
肥甘油腻吃太多
加之胃肠动力不足,就会阻塞经络成为能量垃圾。
对策:三餐从简,甚至短期断食,多吃粗纤维,减少身体的运化负担。
4
长期节食
不仅胖人,瘦人体内也可能有湿邪。如果你依靠节食维持身材,身体的“火力”很可能不旺,因为缺乏制造“火焰”的原材料。
对策:合理饮食+适当运动=健康瘦
5
贪恋冷食
冷食,很可能是痘痘的来源,湿气过重,是痘痘的原因之一,这时吃寒凉食物只能使脸上的“灾情”更严重。
对策:所有的湿气,都可以通过中医的调理来化解,中医祛湿的方法,可以是针灸、理疗、拔罐、刮痧和吃中药,上医院进行。
脾湿不湿,自己也能知
起床时——看感觉
如果每天早晨起床的时候,觉得特别疲劳,头发昏,打不起精神来,或是像穿了件湿衣服一样,浑身不清爽,人也懒得动……那么可以肯定你体内有湿了。
如厕时——看大便
清晨方便后,可以观察一下大便。是不是粘在马桶上了,一箱水还冲不净。不方便观察马桶的,也可以观察手纸,正常的话一两张纸就够了,如果三五张纸,反复擦也擦不净,也说明体内有湿了。
大便的颜色和形状,也可以帮助判断体内是否有湿,正常的大便,是金黄色香蕉形的,但现在很少有人是这种健康的大便。体内有湿的情况下,大便的颜色发青,溏软不成形,总有排不净的感觉。时间长了,宿便产生的毒素积留在体内,则百病丛生。
洗漱时——看舌苔
上完厕所后我们通常就开始洗漱了,刷牙前我们不妨抽出几秒钟,对着镜子看看自己的舌头。“舌为心之苗,又为脾之外候”,舌头是可以敏感地反映出我们身体状况的,健康的舌,淡红而润泽,舌面有一层舌苔,薄白而清静,干湿适中,不滑不燥。
如果舌头达不到这些指标,那说明身体机能已经出现问题了。如果舌苔白厚,看起来滑而湿润,则说明体内有寒;如果舌苔粗糙或很厚、发黄发腻,则说明体内有湿热;如果舌质赤红无苔,则说明体内已经热到一定的程度伤阴了。
工作时——看精神状态
是否常有胸闷的感觉,想长呼一口气才舒服?感觉四肢或身体沉重,甚至有浑身酸疼的感觉?身体特别疲乏,懒得活动?活动时关节发紧,好象不灵活?有头昏沉、头脑不清爽的感觉?易困倦,有时记忆力减退?
古人说“脾气一虚,肺气先绝”,说明脾与肺的功能相互关联、相互影响。脾气虚到一定程度,肺金失养,就容易出现短气、少气懒言,动则气促等肺气虚的表现。
感觉——你的体态
饮食作息和原来一样,但体重明显增加?关节僵硬,起床时浑身酸痛?下肢水肿?
湿气重的人,还可能在短期内体重明显增加,而且表现为虚胖的体征,更严重的人,会出现下肢水肿等问题。
脾湿怎样调理?
1
科学饮食,使用葱、姜、蒜去湿气
日常要注意科学饮食,少吃生冷食物,而葱、姜、蒜虽然是三种常见的调味品,但具有非常有效的药用价值。葱、姜、蒜的使用方法有很多,老姜熬水就是常见的用法。这样的姜汤对排出体内的湿气有帮助,还可以令我们的身体快速发汗,缓解体内湿气过重的情况。
2
多吃薏米、淮山等祛湿食物
祛除体内的湿气,可以试试薏米。其性味甘淡微寒,可以利水消肿、健脾去湿、舒筋除痹、清热排脓。而红豆性平,味甘酸,可以健脾止泻、利水消肿。如果将薏米和红豆加水煮熟后食用,具有利尿、除湿的功效,达到祛除湿气、排毒养颜的作用。
3
拔罐疗法祛湿
拔罐疗法对祛湿有一定效果。拔罐疗法是传统中医常用的一种治疗疾病的方法,它可以逐寒祛湿、疏通经络、祛除瘀滞、行气活血、消肿止痛、拔毒泻热,调整人体的阴阳平衡,解除疲劳,增强体质。
4
艾灸祛湿
艾叶味苦性辛温,具有温经止血、祛寒止痛的作用,“以之炙火,能透诸经而除百病”,艾灸能够温经通络、行气活血、散寒除湿及养生保健,对春季除湿邪很有疗效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