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雪一至,吴江人开始腌制酱肉,肋条猪爪
2024/4/7 来源:本站原创 浏览次数:次想当年农民养猪留着自已吃又舍不得,卖给食品站还有钞票和布票,师傅凭眼看手摸就能算出一头生猪可以出多少净肉。平时,要到屠宰场帮忙。那时没有冷库,为确保猪肉品质,一般冬天在下午,夏天在次日凌晨杀猪。猪被电流麻醉,放血、褪毛、去头、取蹄筋、去爪、去尾一气呵成,然后勾挂着开膛,取出内脏,一瓢水冲去血水后,再用斧子开成两片。这时,镇上肉店和农村双代店的人已经陆续抵达,零部件很快被分配完毕,余下的需要用板车拉到食品站自营的肉店。
三只粗壮树干做成的砧墩镶嵌在瓷砖贴面的柜台中,站在柜台里面看顾客是居高临下的,柜台沿的上方是镀锌管做的横杠,用来挂猪肉等。因斩剁砍切等卖肉的主要操作全在墩头上完成,故肉店亦俗称肉墩头,动刀提秤的人是肉店的业务主力,统称墩头师傅。剔骨无肉是墩头师傅的看家本领。半爿猪先被分解成前腿、后腿和中段,前腿、后腿落下蹄榜后出骨,分成夹心、草排(小排骨)和后腿肉;中段则被分解为里脊、大排骨、硬肋五花肉、带肋五花肉和奶脯肉…
剔出的骨头上找不到肉,砧墩上没有碎肉,剔了骨的肉卖相好看。墩头师傅的随身绝技还有“一刀准”和“一口清”。顾客要四两肉不会误差一钱;杆秤刚打平,金额就脱口而出。现在的墩头师傅一刀下去,总比客人要的多,让人直叹今不如昔。电子秤既取代了杆秤又顶替了朝天算盘。热心的墩头师傅还是资深吃货,当眼前出现左顾右盼的顾客,会先问买肉派啥用场,红烧肉?硬肋。炒肉丝?里脊。包馄饨?夹心肉。现在肉店为留住客户,还延伸提供切肉丝、摇肉浆(绞肉)服务。
我坚信摇的不如斩的,所以做馅还是自己动手。以前肉店下午不营业,没卖出去的条肉就用盐腌着,包括夏天销路不太好的猪头。和墩头师傅交朋友,最起码你能识得好猪肉:整体有光泽而呈浅粉红,脂肪分布均匀,手触瘦肉柔软,纤维细腻且弹性良好。江南饲养猪的历史可追溯到七千多年前,商代已有稳定的家猪品种,太湖猪和太仓梅山猪是苏州名猪,猪肉的脂肪含不饱和脂肪酸的油酸以及能降低胆固醇的硬脂酸甘油,猪肉富含维生素B,相比吃牛肉及鸡肉更能消除疲劳。
猪的头、蹄、爪、心、肺、肚、肝、肾、肠、大肠、血、脾、油乃至猪毛、猪蹄壳等均可入药。以前,伤筋动骨之人想炖猪骨吃,医院证明。一小雪至,吴江人开始腌制酱肉,肋条、猪爪、猪尾和猪蹄皆可。待大雪后,酱肉皮色枣红、猪脂透明、瘦肉粉红,蒸时香气四溢,食之回味悠长。“无蹄不成席”的吴江以酱后蹄为上,凿前蹄为中,新鲜红烧蹄膀为下。为何?墩头师傅说后蹄磅有元宝骨,徐鹤峰大师监制的秋季版江南运河宴中有一道“火焰肉蝴蝶生态甲鱼”,尝之,原是我逢后蹄必拆而喷之的肉蟹。同一样东西有不同的称谓,真所谓文化使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