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经介入后循环缺血的认识定义和意义
2017-2-26 来源:本站原创 浏览次数:次后循环缺血的认识、定义和意义
1、后循环缺血的认识历史
20世纪50年代,发现一些颈动脉系统短暂性缺血发作(TIA)患者有颈动脉颅外段的严重狭窄或闭塞,推测乃因之而致血管分布区组织仅靠侧支循环供血,处于相对缺血状态,称为“颈动脉供血不足”(carotidinsufficiency)。将此概念引伸到后循环,产生了“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vertebrobasilarinsufficiency,VBI)的概念。可见,经典的VBI概念有两个含义,临床上是指后循环的TIA,病因上是指大动脉严重狭窄或闭塞导致的血流动力学性低灌注。
70年代后,明确颈动脉系统缺血只有TIA和梗死两种形式,“颈动脉供血不足”概念即不再使用。然而,由于对后循环缺血认识的滞后,VBI概念仍被广泛使用,并产生一些不确切的认识:如多将头晕/眩晕归咎于VBI;将颈椎骨质增生当作VBI的重要病因;更有将VBI的概念泛化,认为它是一种即非正常又非缺血的状态。这些情况在我国尤为严重,导致VBI概念不清、诊断标准不明、处置不规范。
2、后循环缺血的认识现状
80年代后,随着临床研究的深入和研究技术的发展,对PCI的临床和病因有了几项重要认识:①PCI的主要病因是动脉粥样硬化,而颈椎骨质增生仅是罕见的情况;②PCI的最主要机制是栓塞;③无论是临床或影像学检查都无法可靠地界定即非正常又非缺血的状态;④虽然头晕/眩晕是PCI的常见症状,但头晕/眩晕的常见病因却并不是PCI。
基于以上认识,国际上已用PCI概念取代了VBI概念,国际疾病分类中已不再使用VBI。
3、后循环缺血的定义
PCI就是指后循环的TIA和脑梗死。其同义词包括椎-基底动脉系统缺血、后循环的TIA与脑梗死、椎-基底动脉疾病、椎-基底动脉血栓栓塞性疾病。
鉴于MRI弥散加权成像(DWI)发现约半数的后循环TIA有明确的梗死改变且TIA与脑梗死的界限越来越模糊,因此用PCI涵盖后循环的TIA与脑梗死,有利于临床操作。
主办单位:医院石家庄市神经介入专业委员会石家庄市中医药学会脑病专业委员会北京有效治疗白癜风的医院在哪白癜风专科哪里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