颈椎源性眩晕的手术治疗文献分析与临床应用
2020-2-26 来源:本站原创 浏览次数:次作者:贺中原,梁欣洁,唐可,罗小辑,权正学,杨晓秋,黄伟,蒋电明,钟伟洋
眩晕是在门诊及住院患者临床常见症状,分为真性眩晕和假性眩晕,涉及多个学科,其病因可能与骨科、耳鼻喉科、精神科、心血管科、神经内科等疾病有关。当临床遇到眩晕患者时,需根据其眩晕特点分析其发病原因,如美尼尔氏病发病特点是有规律,症状持续时间较长且病情较重,常伴眼震及耳鸣;而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是源于内耳的眩晕病,在各年龄段均可发病,多见于老年女性,发作常与头位有关,具有自限性。与颈椎病的发生有关的眩晕,称为颈性眩晕。而颈性眩晕是由于颈部病变继发椎动脉供血不足所引起,特点是其发作常出现在包括起床、翻身、仰头、低头等在内的颈部活动之后,发作时间较短,随着颈椎位置的复原而缓解。若无神经根或脊髓受压的症状并且体征的单一颈性眩晕,首先可考虑予以保守治疗方式。相反有神经根或脊髓受压并且有影像学支持的证据,经严格保守治疗无效时则可选择手术治疗。本文通过文献回顾及本院手术治疗颈性眩晕的疗效及其缓解眩晕机制进行探讨。
资料与方法一般资料 选择年1月至年12月在重庆医院骨科(脊柱外科)收治的颈椎源性眩晕的共80例患者(失访30例),其中男20例,女30例;平均年龄(50.7±13.5)岁;平均随访时间为(20.6±11.8)个月。在随访时对患者进行日本骨科协会评分(JOA)、健康调查简表评分(SF-36)、20分评分及患者主观满意度以明确患者术后疗效。患者手术方法采用的均为颈椎前入路椎管减压、椎间融合器植入、植骨融合内固定。
方法文献资料分析 检索数据库:CNKI数据库( 果
文献计量学分析 CNKI数据库中-年所收录颈椎源性眩晕的手术治疗研究文献31篇,总参考数77,总被引数,总下载数,篇均参考数2.48,篇均被引数10.26,篇均下载数.03,下载被引比11.02。30多年来,CNKI数据库学术期刊共收录的与颈椎源性眩晕的手术治疗研究文献中年收录文献最多,为8篇,从文献数量上看波动较大,但总体趋势上升,提示患者发病率逐渐增高。
研究机构分布 在CNKI数据库学术期刊-年所收录颈椎源性眩晕的行手术治疗研究文献数量产出的机构中,医院共产出文献6篇,占全部文献量的15.8%;昆医院、第二医院、重庆医院分别产出3篇文献,其余机构文献量均不足3篇。
杂志的分布 CNKI数据库学术期刊-年所收录颈椎源性眩晕的需手术治疗研究文献来源当中,《颈腰痛杂志》共有3篇,占全部文献量的10.7%;《中国矫形外科杂志》和《脊柱外科杂志》文献分别为3篇和2篇,其他文献均来自其他杂志。在文献中,3篇有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支持,1篇为上海市教委曙光计划资助。
临床应用结果分析 结果显示,患者末次随访JOA评分、20分评分、SF-36评分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在患者主观满意度评价方面,优30例,良12例,中3例,差5例,优良率为84.0%(42/50)。
讨 论本研究结果显示,伴随颈性眩晕症状的颈椎病能够通过手术治疗后得到缓解,因为大部分患者通过手术固定了颈椎相应节段,在术前存在的影像学上颈椎不稳,末次随访时融合节段达到稳定,并且大多数患者在术后对眩晕缓解满意,说明颈椎不稳可能与颈性眩晕相关。也有文献报道,该病能通过经皮激光椎间盘减压术及射频消融术等方法得到有效治疗,随访疗效可达到94.4%~97.0%。其主要机制可能是通过在近距离的交感神经丛和椎动脉上直接产生高热,立即使软组织的水肿直接消退。这种临床基础及治疗理念来源于动物实验的观察和患者术后眩晕症状能立刻终止或迅速地改善。然而等离子射频消融术只对颈椎轻度失稳的颈性眩晕有较好的疗效,但对病程相对较长、程度较重(>3mm)的颈椎失稳患者,通过此类治疗的疗效并不十分显著。
根据文献分析及临床观察,笔者考虑手术治疗使颈性眩晕缓解的机制主要包括以下4方面:(1)手术治疗固定了颈椎不稳定的节段,减少椎间动度,并由此减少传入椎动脉周围的交感神经兴奋,从而缓解眩晕症状;(2)手术过程中不仅切除颈椎间盘、黄韧带、后纵韧带等组织,也切断了部分颈部交感神经,从而中断交感神经反射弧,减少了椎动脉周围交感神经兴奋的传入而减轻症状;(3)手术较好地恢复颈椎椎间隙高度及正常生理弧度,一定程度上恢复了颈椎正常的生理弧度及生物力学特点,减少对颈部交感神经的刺激,降低了颈部神经及椎动脉周围的交感神经的兴奋性,使椎动脉血流接近正常,故患者眩晕症状得到缓解;(4)术中在解除了对应节段的后纵韧带及硬脊膜的压迫基础上,降低了分布其上的交感神经兴奋性。
综上所述,文章通过文献计量学方法的分析,可以得出颈椎源性眩晕的手术方式主要为颈前入路椎管减压,椎间融合器植入植骨融合内固定为主,其中也包括其他手术方式如等离子射频消融术及经皮椎间盘减压术等。当颈椎源性眩晕保守无明显效果后,手术治疗亦为不错的选择,然而需严格掌握手术适应证才能确保手术疗效。
来源:检验医学与临床,年第15卷第14期
延伸阅读天麻素对脑缺血缺氧有改善作用,具有抗惊厥,抗癫,增强学习记忆力及延缓衰老的功能。同时天麻素具有改善血流动力学,营养神经细胞作用,从而迅速消除椎基底动脉系统循环不足及迷路炎、前庭神经元炎及梅尼埃病等引起的眩晕、恶心、呕吐及耳鸣等症状。多项临床研究结果提示天麻素抗眩晕有效,安全、可靠,值得临床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