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dquo三高rdquo患者反复
2020-2-14 来源:本站原创 浏览次数:次患者梁先生,男,64岁,因“反复晕厥发作半年”住院治疗,既往有糖尿病、高血压病史多年,入院后完善检查,CTA提示患者双侧颈内动脉重度狭窄。
神经外科金丹主任医师指出,该患者双侧颈动脉重度狭窄,脑组织供血严重不足,如果不及时处理,患者随时可能发生大面积脑梗塞的严重后果。
颈动脉狭窄主要见于长期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患者,治疗主要包括危险因素的控制、药物治疗、手术治疗以及介入治疗。
药物治疗包括稳定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以及抗血小板聚集。临床上常用的为他汀类调脂药物以及阿司匹林和/或氯吡格雷等抗血小板药物。此外,尚需对危险因素如高血压、糖尿病进行及时治疗。药物治疗只能起到稳定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减少血栓形成,减缓动脉粥样硬化的进展的目的,从而降低脑缺血事件的发生,并不能从根本上去除斑块,达到恢复脑组织血流的目的。
手术治疗:颈动脉内膜斑块切除术(CEA)是目前唯一可以达到去除动脉粥样硬化斑块、重建正常管腔和血流的方法。欧美多中心大样本研究显示,CEA对于重度颈动脉狭窄和症状性中度颈动脉狭窄的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单纯药物治疗,现在,北美每年CEA手术量达到17万人次,已经成为治疗颈动脉狭窄的首选方案。是颈段颈动脉狭窄治疗的“金标准”。
介入治疗:颈动脉支架血管成形术(CAS)医院广泛开展,普及率高。颈动脉支架主要是以血管内介入技术为基础,采用球囊及支架扩张颈动脉的狭窄部位的方法,达到重建颈动脉血流的目的。因其不用开刀、微创,容易被老年患者所接受
金丹主任医师指出,CEA跟CAS相比,各有优缺点,需仔细评估病情后进行合理选择。颈动脉重度狭窄,对于大多数病例来说既可以做CEA又可以做CAS。CEA的远期效果好、复发率低、术后不用服“双抗”,手术费用及术后用药的费用也比CAS低很多,对于斑块严重钙化、硬化的病例,或者泥沙样、不稳定斑块,应该首选CEA。
在充分解释病情及说明两种手术各自风险后,患者及家属选择颈动脉内膜斑块切除术,经过充分的术前准备及术中麻醉师的密切配合,并在深圳二院伍建明主任的指导下成功为患者施行了颈动脉内膜斑块切除术。
术中切除的斑块:
术中情况:
术后复查CTA:
术后情况:
术后患者恢复良好,医院神经外科成功开展颈动脉内膜斑块切除术,为颈动脉狭窄患者治疗提供了更全面的治疗选择。
科普时间
一、什么是颈动脉斑块?
颈动脉可分为内膜、中层和外膜,正常情况下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小于0.9mm。
当0.9mm≤IMT<1.2mm,诊断为颈动脉内膜中层增厚;当1.2mm≤IMT<1.4mm,诊断为颈动脉斑块;当IMT≥1.4mm,诊断为颈动脉狭窄。
颈动脉狭窄程度可分4级:50%为轻度狭窄,50%~69%为中度狭窄,70%~99%为重度狭窄,%为闭塞?
无论是颈动脉内膜中层增厚还是颈动脉斑块,大都是动脉粥样硬化的结果。
二、颈动脉斑块的危害
颈动脉狭窄是导致缺血性脑中风的主要原因,引起颈动脉狭窄的最常见原因是由于肌体血脂代谢异常,在动脉血管壁形成粥样硬化斑块、内膜及平滑肌细胞异常增生,最后导致血管腔径狭窄,甚至闭塞。当动脉血管壁上的斑块脱落,并随血流进入脑内血管时,就会形成栓子而阻塞脑血管。有些小的血栓栓子可自行溶解,血流尚可恢复,仅引起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但若是一些不易溶解的大栓子就会引起脑血管梗塞,当反复发作时,就造成多发性腔隙性脑梗塞,导致大面积的脑组织缺血。颈动脉狭窄多发生于5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但近年来有的30多岁的年轻人也发现患有颈动脉狭窄。当颈动脉狭窄引起的一些症状如头晕等出现在这些年轻人身上时,常常会被误以为患了颈椎病等而误诊误治,结果延误治疗。
划重点啦!!!
金丹主任医师提醒:一旦出现一过性肢体无力或晕厥,医院就诊,切勿盲目治疗,尤其不能当颈椎病而随意按摩,造成不稳定斑块脱落导致脑栓塞。对有闭塞性脑血管病高危因素者,如年龄40岁以上,有高血压、糖尿病、动脉硬化者;常有头晕不适者;有短暂性脑缺血症状或以往有短暂性脑缺血病史者,每年都应做一次颈动脉检查。主要方法有:1)颈动脉超声波检查,可测量颈动脉的直径和内膜厚度,判断有无颈动脉狭窄及狭窄程度;检查有无内膜斑块和溃疡,测定血流量等。2)CT或磁共振颈动脉血管成像:该方法准确、直观、可靠、无痛苦,可明确诊断;3)颈动脉血管造影;为诊断颈动脉狭窄和斑块形成的金标准。
医院就诊预约电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