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吃零食的请注意警惕能量刺客,学会
2024/2/24 来源:本站原创 浏览次数:次很多人常常有着这样一种困惑,明明感觉自己吃得不多,可就是瘦不下来。难道是能量守恒定律失效了?
然而实际情况却是“薯片常在手,奶茶天天有”,在正餐时间不好好吃饭,其他时间零食又源源不断,还会美其名曰“食物多样,少量多餐”。
那对于这些人来说,想要控制体重,第一步就需要控制那些不健康零食的摄入。
现如今,对于奶油蛋糕、甜饮料等能量大户,很多人已经知道主动规避,减少摄入频率。
然而在零食界还有很多“能量刺客”,它们看似平平无奇,但每一口都能量满满。对于这些“伪装者”我们则要擦亮双眼,准确识别。
01
含糖量高的酸奶
很多人觉得酸奶有助于减肥,所以可以放肆喝,但实际上酸奶也是有热量的,过量摄入同样会增加体重。
此外,为了调节口感,酸奶在制作过程中往往会不同程度地添加糖。
就碳水化合物的含量而言,一般无糖酸奶在5%~6%,普通原味酸奶约12%,而有的添加了果酱、果汁等物质的酸奶则甚至高达15%。
根据添加物的不同相应酸奶的热量也会有不小的差异,购买酸奶时可以尽量选择配料表相对简单的,或者含糖量、热量较低的产品。
02
粗粮饼干
粗粮饼干相较于普通饼干而言,膳食纤维的含量的确会丰富一些,但本质上仍然是以碳水化合物为主的食物,而且为了调和口感与口味,很多粗粮饼干当中往往会添加不少油脂、糖和盐,吃多了其增重效果毫不逊色于那些普通糕点。
想要补充膳食纤维,倒不如每天在主食中添加全谷物、薯类和杂豆进行粗细搭配,或者多吃新鲜的蔬菜。
03
鸡爪、肉皮类
动物性食品,无论是畜禽肉类还是鱼类等水产品,都要尽量选择去皮的瘦肉部位。
相较于可以提供优质蛋白、铁等必需营养物质的瘦肉,爪/蹄(鸡爪、猪蹄等)、肉皮(鸡皮、猪皮等)等部位的营养价值则相对较低,不仅能量和脂肪含量高出肉本身数倍,而且其中的胶原蛋白也属于非优质蛋白质,利用率远不如肉本身。
04
果蔬脆片
山药、秋葵、香菇等果蔬脆片常常被当做是薯片的健康替代品,在给我们提供香脆口感的同时还能或多或少地减轻我们内心的“负罪感”,故而很受大家追捧。
但实际上,这类产品很多是通过油炸脱水,再加上糖盐调味制作而成,最终其实是以蔬果的健康之名,行高热量之实,因此选购时需要仔细查看包装上的营养成分表和配料表。
以一款市售混合蔬菜干产品(包括土豆、南瓜、青萝卜、秋葵、香菇等)为例,每g产品的脂肪量竟高达41.5g,而这些新鲜蔬菜本身的脂肪量基本都在0.1%~0.3%。
其实,零食健康与否,不能只听信广告的一面之词,关键还是要消费者练出火眼金睛,在产品包装所提供的信息中抽丝剥茧,慧眼识珠。
正所谓零食挑不好,胖得静悄悄。那么零食怎么挑?可以参考以下4点简单的原则。
01
包装还是小的好
零食尽量选择小包装的产品,这样有助于控制摄入总量。对于一般轻体力劳动的上班族来说,每天零食的摄入量在kcal至kcal就够了。打个比方,这差不多是一小杯原味酸奶加上一拳头大小水果的量。
*数据源自《中国食物成分表》(第6版),所有重量均为可食部生重
02
糖盐尽量往后靠
产品配料表中的某个成分越靠前,说明它的添加量越多。在选购零食时,我们要尽量选择配料表里不含这些糖盐成分,或者这些成分位置较为靠后的食物。
03
看清份量再比较
选购零食的另一个重要参考就是产品包装上的营养成分表。
先看清楚营养成分表的单位份量,确认是以克还是毫升,或者是其他份量为单位来标示营养素含量的,再结合产品的净含量,最后才能确定这一整包食物的热量究竟是多少。
以一包常见市售薯片为例,它的净含量是75g。可要注意的是,它的营养成分表是以30g为单位份量的,按照1kJ=4.kcal换算,1单位份量的热量是kcal。
看上去不多?但是如果你因此放心地吃完一整包薯片,那么你实际上吃进去了2.5个单位份量(即75g除以30g等于2.5份)。摄入的热量也不是kcal,还需要乘以2.5,也就是kcal。kcal已经相当于一碗g左右的米饭的热量了。
所以说,吃零食之前一定得先看清楚份量,做到眼中有“数”、心中有度。
04
“1多3少”可常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