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发作性眩晕患者问诊查体要仔细
2015-10-30 来源:本站原创 浏览次数:次予右后半规管耳石手法复位治疗2次,结合活血化瘀、抗眩晕治疗,第3天眩晕消失,痊愈出院,bppv诊断成立
bppv是一种多病因的前庭周期性疾病,俗称耳石症,占所有周围性眩晕的20%左右,多见于40~60岁的成年人,女性多见
诊疗经过 初步诊断为脑供血不足,高血压2级入院后予活血化瘀、抗眩晕药物治疗3天,眩晕症状稍好转但不能终止发作,遂邀请耳鼻喉科会诊体位诱发试验(dix-hallpike试验)阳性,初步诊断为管石型右后半规管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ppv)
国内bppv的诊断仍以dix-hallpike试验和滚转试验作为诊断标准,无其他特异性医技检查确诊手段
误诊原因及防范对策
本例患者为有高血压病史的老年女性,有眩晕史3年,在神经内科耳原性眩晕按脑供血不足治疗,故诊断易被其原发基础病所混淆;患者有颈椎骨质增生病史,易被误诊为椎基底动脉受压供血不足所引起的一过性脑缺血发作
主诉及现病史 患者女性,72岁因眩晕、恶心、呕吐发作1周,加重2天入院患者1周前晨起由仰卧位坐起时突发剧烈眩晕,保持坐位5分钟后眩晕症状渐好转,当晚睡觉变换体位时眩晕、恶心症状加重,至我院就诊,门诊以“脑供血不足”收入神经内科
查体 体温36℃,脉搏78次/分,呼吸20次/分,血压178/78 mmhg意识清楚,痛苦面容,语言流利;心、肺、腹部检查未见异常,双下肢无水肿,病理征未引出
■ 链接
(扈妍 整理)
病例介绍
该病病因和发病机制尚未完全阐明,多数为特发性(原发性),少数为继发性,可继发于头夜间眩晕部外伤、病毒性迷路炎、后循环缺血及内耳手术后等目前多认为bppv是由于脱落的耳石在头位变动时震动了内淋巴导致两侧前庭功能平衡失调所致
讨论
既往史 间断眩晕病史3年,高血压病史5年,药物控制血压在130~140/70~80 mmhg,无糖尿病病史
对发作性眩晕患者问诊、查体要仔细,对疑似bppv者可行dix-hallpike试验和滚转试验检查鉴别
试验中,后半规管bppv患者常于患耳向下时诱发出眩晕和眼震由于眩晕和眼震的出现存在潜伏期,检查时第二步体位须保持30秒;患耳向下时诱发向地性旋转性眼震(快相向上为后半规管bppv,快相向下为前半规管bppv);恢复坐立位时出现反向眼震;眼震有疲劳性,即反复置于诱发位置时反应减弱
辅助检查 查经常瞬间眩晕血常规、肝肾功能正常心电图、经颅多普勒超声(tcd)未见异常;摄颈椎x线片示颈椎轻度骨质增生
北京白癜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