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uot新型电针技术quot治疗
2016-11-23 来源:本站原创 浏览次数:次颈源性眩晕(CervicalVertigo,CV)是由于颈部源性的因素引起的以眩晕为主要表现的综合征。其突出的特点为“体位性眩晕”,即当改变体位尤以扭转、屈伸头颈部时发生眩晕或眩晕加重,同时可伴有恶心、呕吐、面部出汗等多种症状,严重者可发生猝倒。笔者自年3月至年9月采用新型电针技术,治疗颈源性眩晕例,获得了非常满意的疗效。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本组例患者来自我院疼痛康复医学科门诊及神经内科住院病区。男72例,女84例,年龄21——85岁,平均年龄54.5岁。病程7天——13年。年龄在21——40岁23例,41——60岁69例,61——70岁59例,71——85岁5例。其中门诊患者73例,住院患者83例,第一次发病者58例,症状反复或病程迁延者98例。本组患者均以眩晕为主要症状,并伴有不同程度的颈项部疼痛僵硬、肩背部酸困不适,具体临床症状、体征及影像学表现见表1:
表1例患者临床症状、体征及影像学表现
临床症状病例数
体征或影像学表现病例数
体位性眩晕(%)
颈肩部疼痛酸困不适(%)
伴恶心呕吐(75.6%)
发作时伴面部或全身异常出汗79(50.6%)
伴后枕部、前额或偏头痛63(40.4%)
伴胸闷、心悸39(33.1%)
伴耳鸣28(17.9%)
伴视力模糊37(23.7%)
伴单或双侧上肢麻木疼痛45(28.8%)
伴猝倒14(8.9%)
颈后肌压痛
颈椎小关节压痛
旋颈试验(+)
颈椎过屈过伸试验(+)
霍夫曼征(+)87
臂丛牵拉试验(+)40
核磁示椎间盘变性、突出
颈椎生理曲度变直或反弓
颈椎不稳55
MRA示椎动脉变细、迂曲45
1.2病例纳入及排除标准
1.2.1纳入标准符合颈源性眩晕的诊断标准[3]并具有以下特征:①以眩晕为主要症状,并伴有颈项部疼痛、僵硬,肩背部酸困病史。②眩晕与体位密切相关,均有因改变体位或头颈部扭转、屈伸时诱发或眩晕加重之特点。③所有患者均经颈椎MRI检查显示颈椎间盘变性或突出(尤其是C3/4、4/5等上位椎间盘变性突出);颈椎X线片示颈椎曲度变直或反弓、钩椎关节骨质增生、颈椎椎体序列欠佳等改变。
1.2.2排除标准①不符合纳入标准者;②经五官科、神经内科等相关科室协查为耳源性、眼源性等其它性质眩晕的患者;③合并心脑血管、肝、肾和造血系统等严重原发疾病的患者;④妊娠和哺乳期妇女;⑤颈椎椎体骨折、椎间盘突出巨大或游离、严重骨质疏松症、骨结核、骨肿瘤、颅内肿瘤患者。
1.3治疗方法
采用新型电针技术治疗,5天一次。
1.4疗效观测
①观察疗程中眩晕的变化情况及治疗起效时间。
②计算治疗前后患者症状与功能评分变化情况。
③疗程结束6个月后对患者进行随访,观察随访结果。
1.5疗效评估
应用数字评分法(NumbrRatingScale,NRS)[3],评价患者眩晕及伴随症状严重程度,将患者主要症状分为无症状(0分)、轻度不适(1-3分)、中度不适(4-6分)、重度不适(7-10分),对患者针刺前、疗程结束后得分情况进行比较。应用改良Macnab评价标准[4]对眩晕及伴随症状进行临床疗效评估:优:眩晕及伴随症状完全消失,恢复正常工作和活动;良:眩晕及伴随症状显著改善,能做原来工作;可:眩晕及伴随症状部分改善,只能做轻工作;差:眩晕及伴随症状无明显改善,需进一步治疗。优良率=(优+良)例数/患者总数×%,有效率=(优+良+可)例数/患者总数×%。
1.6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12.0统计软件对针刺前和疗程结束后患者NRS评分进行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例患者中,例针刺1次眩晕症状即减轻,少数消失。起效最快时间为针刺结束后即刻,具体起效和消失时间及病例数见表2。疗程结束后,患者眩晕症状NRS评分结果较针刺前显著降低(P0.01),具体评分变化情况见表3。疗程结束后6个月随访时,应用改良Macnab评价标准,本组患者优例,良19例,可4例,差2例,总体优良率96.15%,总体有效率98.72%,见表4。
表2例患者眩晕起效时间及消失时间
起效时间例数
消失时间例数
针刺结束后即刻13
术后6小时48
术后24小时93
效差2
治疗1次后52
治疗2次后60
治疗3次后33
治疗4次后3
治疗5次后2
未完全消失4
效差2
表3例患者症状分布情况及针刺前后评分比较
症状n
NRS评分
针刺前疗程结束后
眩晕
颈肩痛
恶心呕吐
出汗79
头痛63
胸闷心悸39
视力模糊37
耳鸣28
8.31±1.69
8.02±1.78
6.83±1.52
5.98±1.15
7.02±1.12
4.78±1.39
5.64±1.13
5.37±1.16
0.52±0.48①
1.68±0.55①
0.68±0.32①
0.54±0.46①
0.93±0.47①
0.76±0.56①
1.41±0.71①
1.69±0.72①
注:与针刺前相比,①P0.01
表4疗程结束后6个月随访结果(例 %)
疗效优良可差优良率有效率
例数194296..72
3.体会(1)
本组治疗例患者中,无效2例,分别为一43岁女性和一62岁女性,在治疗两次效果无明显好转时与患者进行了仔细沟通,发现这两例患者除头晕及颈肩部症状外,还有乏力、睡眠差、全身多处疼痛等多种不适症状,并且症状加重与焦虑、生气、心情低落等负性情绪相关,后推荐到本院心理门诊,确诊为隐匿性抑郁症。另外4例效可患者,均为75岁以上老年住院患者,治疗后眩晕有缓解但未彻底消失。此4例患者MRA均显示椎动脉管径变细,血流信号减弱等椎动脉狭窄表现;颈总动脉、内外动脉边缘欠光滑及信号不均等动脉硬化改变。考虑老年人眩晕为综合因素所致。针刺有效提示针刺缓解了颈源性因素,但是由于血管因素存在致使老年人代偿能力差而最终效果不理想。而大多数年轻患者MRA显示未见明显异常,致病因素较单一,故效佳。
在颈源性眩晕及其伴随症状的缓解中,眩晕及出汗、恶心、呕吐、胸闷、心悸缓解最为迅速,头痛次之。发病时间短的视力模糊改善较好,时间长者部分改善。颈项部僵硬、疼痛随针刺次数的增加,每次均有缓解,但少数病人直至疗程结束,仍遗留有轻度不适。耳鸣缓解最差,除少数病程极短患者外,大多数极难治愈,但经过针刺治疗,亦可部分缓解。
为预防症状复发,疗程结束后需叮嘱患者避免久坐及长时间低头位工作,避免高枕,加强体育锻炼,消除发病诱因。
体会(2):
以往曾用传统针灸以及传统电针治疗该病,亦有收效。自从采用新型电针治疗后,效果明显提高。新型电针较之传统针灸无需行针,且不需每天治疗,5-7天一次,患者易接受。和传统电针相比亦是完全不同的两种治疗方法。总体具有安全易掌握、痛苦小(不额外增加行针痛苦)、起效快、疗程短、疗效显著等特点。其具体原理以后会逐渐介绍。
4.反思:眩晕病因复杂。在《颈腰痛杂志》等本专业相关杂志中,可见到许多有关颈源性眩晕的报道;而在神经内科、耳鼻喉科相关杂志中,认为后循环缺血、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及梅尼埃氏病发病率相当高。我院神经内科部分眩晕病人经扩血管治疗后疗效不明显者,经我科配以新型电针治疗,98%左右得到治愈或显著缓解。后在近几年的医疗实践中,我科与相关科室密切协作,眩晕患者在神经内科常规治疗的基础上配以新型电针治疗,大大提高了疗效,缩短了疗程。再加上我们在日常工作中诊治的眩晕患者也大部分伴有颈源性因素,经新型电针治疗颈椎后取得良好疗效,故个人以为颈椎相关性眩晕的发病率还是不低的。这是我们的治疗体会,但其致病机制尚不完全明了,还请各位同道在眩晕的治疗中留心观察,是否有不同见解,可共同探讨。
北京白癜风治疗哪家医院最好治疗白癜风的中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