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面面观nbsp良性阵发性位置性
2016-12-12 来源:本站原创 浏览次数:次58岁女性,某天早上起床时突发眩晕和身体不平衡感,伴恶心呕吐,眩晕持续时间不超过1分钟,躺下、翻身或爬起时,均再次出现眩晕症状,否认耳鸣及听力下降。此时,该如何诊断和治疗?
临床上的难题目前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PPV)是所有眩晕疾病中最常见的类型,主要表现为短暂的旋转样感觉,持续时间通常不超过1分钟,眩晕发作时,很多患者伴恶心,有时伴呕吐。
一般在头位改变后诱发,如躺下或起床、在床上翻身、头向后仰或前倾。头位的突然改变可引起半规管内耳石碎屑移位,从而产生某种旋转样的位置错觉。由于后半规管最容易受重力影响,所以后半规管耳石引起的BPPV最常见,占全部病例的60%-90%。
BPPV的病因尚不明确,可能与头部外伤、长期斜卧及各种内耳疾病有关。频繁自发缓解与复发,一年内复发概率约15%。日常活动中,患者容易摔倒和受伤。
老年人群和女性人群,BPPV患病率明显增高,50-60岁为高发年龄段,男女比例为2-3:1。
临床要点1.BPPV是目前所有眩晕疾病中最常见的类型,主要表现为短暂的旋转样感觉,由头位改变诱发。
2.诊断后半规管型BPPV须根据眼震激发试验:对患者行Dix–Hallpik试验时,当头部侧向一旁,可见向上旋转性眼震,眼震快相朝向地面。
3.水平半规管型BPPV患者行Dix–Hallpik试验时,当患者平躺,头转向一侧时,可见向地性眼震或背地性眼震。
4.耳石手法复位对BPPV疗效显著(如Eply手法复位对后半规管型BPPV有效)。
诊断通过体格检查发现,70%以上的BPPV患者可见位置性眼震,根据所累及的半规管不同,可选择不同的手法进行诱发复位。
图1.采用Dix–Hallpik手法诱发右侧后半规管型BPPV患者眼震
患者正坐位(A),头向右侧旋转45°(B),保持头位后将患者上半身放倒,平躺于床上,头部20°悬于床沿下(C)。诱导出向上旋转性眼震,眼动快相向右侧(D)。
1.后半规管型
对后半规管型BPPV患者采用Dix–Hallpik手法,可以诱发出典型的眼震。当后半规管内的耳石碎屑从壶腹帽处脱落,内淋巴也跟随流动,从而刺激了后半规管。这种情况引起的眼震为向上旋转性眼震,眼动快相向地面(患者头部侧向一旁)。
眼震一般在2-5秒后出现,1分钟内消失(通常30秒),坐起时眼震方向相反。当重复测试后,由于眼球疲劳会出现眼震幅度变小。如果耳石粘附在壶腹帽上,也可以诱发出相同形式的眼震,但持续时间会延长。
对患者进行Dix–Hallpik手法测试,诱发出上述形式眼震,可作为后半规管型BPPV一项重要的诊断标准。然而,近四分之一的患者只能诱发出轻微眼震,甚至没有眼震。对于这样的患者,如果临床症状相符,仍有较好的疗效。
2.水平半规管型
诊断水平半规管型BPPV往往采用仰卧转头试验,即让患者仰卧,将患者头部向一侧快速旋转90°,当头转向一侧时出现水平眼震,眼震快相朝向地面(向地性眼震)或朝向天花板(背地性眼震)。
明确患侧是正确治疗水平眼震型BPPV的首要任务。假如当头转向左侧时眼震比转向右侧时更明显,则说明左侧为患侧。
3.前半规管型
前半规管型BPPV极少见,我们对其病理机制则是知之甚少。其特点是眼震不明显,常表现为轻微的旋转性眼震,眼动快相朝患侧。当病人出现这种眼震,应考虑中枢损伤,虽然中枢病灶很难发现。
治疗BPPV患者常常未经治疗便自发缓解。然而,耳石手法复位往往能迅速、有效地治疗BPPV,药物主要用于缓解较严重的恶心或呕吐。很少采用手术治疗如后壶腹神经截断术和半规管堵塞术,当患者症状特别严重且无法控制,对手法复位毫无效果时可以考虑。
图2.Eply耳石复位法治疗右侧后半规管型BPPV
Dix–Hallpik手法诱导的眼震消失后(A、B和C),头向健侧(左侧)旋转90°(D),如果此时出现眼震,方向则与之前Dix–Hallpik手法诱导的眼震方向相同。头继续向下旋转90°,身体也同向旋转90°,此时患者脸朝地面,身体于健侧侧躺(E);耳石顺势迁移。然后患者坐起(F)。每个姿势应该保持到眼震和眩晕症状消失,一般不少于30秒。
1.后半规管型
Eply耳石手法复位旨在将后半规管内的耳石移回前庭。复位过程中,耳石顺着各个手法步骤在管道中移动,最终回到前庭。每个位置都应停留至少30秒,直到眼震或眩晕消失。1次Eply手法复位的成功率约为80%,4次复位的成功率则增加至92%。
行Eply手法复位时须仔细观察患者眼震形式,这有助于判断该手法是否成功。当患者头部由患侧往回旋转90°,偶尔会再次出现位置性眼震。
图3.Smont复位法治疗右侧后半规管型BPPV
嘱患者正坐(A),然后向健侧躺下(B)。令患者头部及身体从患侧向健侧°快速翻转(C),此时头向健侧(左侧)。最后让患者坐起,头回到正前位(D)。每个姿势应该保持到眼震和眩晕症状消失,一般不少于2分钟。
Smont复位法也可以用来治疗后半规管型BPPV(见图3)。为有效地疏散耳石颗粒,嘱患者在1.3秒内由患侧向健侧°快速翻转。当患者因脖子旋转困难而不能耐受Eply手法时,可选择Smont复位法。正如Eply手法一样,Smont复位法进行到第二个姿势时,若出现向患侧的眼震,则验证了该手法的正确性。
这两种方法可能均需重复几次才能达到预期效果,因此,患者在家中可反复执行,直到症状明显改善为止。
复位过程中可能出现恶心、呕吐和眩晕,还有很多患者复位之后在头动时会出现不平衡感和短暂头昏,这种情况可能持续几天,甚至更长,即使当时复位成功也可能出现这些情况。还有些患者在复位结束几分钟后会出现短暂眩晕。
复位过程中,如果耳石颗粒从后半规管脱落后又掉进了水平半规管,则后半规管型BPPV转变成了水平半规管型BPPV,这种情况并不常见,发生率低于5%。当这种情况发生后,我们可采用相应的其他复位手法治疗水平半规管型BPPV,具体如下。
2.水平半规管型
水平半规管型BPPV分两种类型:向地性眼震型和背地性眼震型。前者通常采用翻滚法复位治疗,嘱患者依次:患侧侧卧-仰卧-健侧侧卧-俯卧,连续翻滚°,耳石最终从水平半规管移回前庭。
另外一种复位法称Vannucchi强迫侧卧体位疗法,即嘱患者连续健侧侧卧12小时。这种方法适合症状严重且容易因头位改变加重的患者及不能确定病变侧的患者。
如果患者侧躺12小时后症状无明显改善,则可尝试换另一侧侧躺12小时。另外还有一种方法可供备选,即Gufoni复位法,嘱患者快速躺下,健侧侧卧1-2分钟,直到眼震消失,然后将头迅速向下旋转45°,保持2分钟后立即扶患者坐起。
水平半规管型眼震背地性BPPV产生的原因是壶腹帽处附有耳石碎屑,或壶腹帽附近的水平半规管前臂中有浮动的耳石碎屑。对应的复位法旨在使这些耳石碎屑脱落并转移到水平半规管的后臂中。可用于此种类型患者的复位法有摇头法、改良Smont法和Gufoni法。
Gufoni手法:嘱患者正坐,背部和头部挺直,快速向患侧卧倒,保持姿势1-2分钟,直到患者眼震消失或明显减弱,然后迅速将头部向上旋转45°,保持2分钟后让患者缓慢坐起。该手法旨在使水平半规管长臂壶腹帽处的耳石碎屑转移到更后的位置,这样耳石才可能掉回前庭,即使不能,也可以再结合Gufoni手法协助治疗。
结论与建议当患者描述眩晕和眼震是由头位改变诱发的,且不伴其他症状或体征时,高度提示BPPV;如果患者眩晕是由头部运动诱发,应首先考虑采用Dix–Hallpik手法(图1)。
短暂眩晕伴向上旋转性眼震提示后半规管型BPPV,治疗后半规管型BPPV,推荐Sply复位法和Smont复位法,一次无效时可重复多次。
通常80%的患者在采用第一种复位方法后可治愈,但患者应该明白,BPPV容易复发,复发后需再次治疗。
本文来自丁香园。
作者:zhoult
编辑:李娜
今日自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