颈性眩晕的诊断及病发机制

2016-8-22 来源:本站原创 浏览次数:

颈性眩晕的诊断及病发机制

颈性眩晕是指由颈椎病引发的以交感神经症状为主的症候群,常以眩晕为主,伴随恶心,呕吐,头颈痛,耳鸣,视觉障碍,出汗,心悸,肩背痛,潮红及上肢麻痹等复杂的临床症状,其表现又可呈多样化组合情势。

该病年由Barre首先提出,后经Lieou完善,亦被称为Barre-Lieou综合征、交感神经型颈椎病或后头部交感神经症候群等。年Ryan和Cope将此类眩晕称之为“颈性眩晕”(cervicalvertigo)。临床多认为颈性眩晕的病发与脑血流不足有关,但其确切病发机制不清楚。这类病人在骨科、神经内科、耳鼻喉科和眼科等临床中极其常见。由于本病仅以主诉为主,缺少阳性体征,在研究中不能制造出相应的动物模型,又没有特异性辅助检查手段和临床试验方法,常常难以确诊;如与更年期症状或心因性眩晕交织在一起,则更加难以诊断,乃至十分辣手。

十几年来,研究人员进行了一系列的研究,他们援用摹拟评分法作为颈性眩晕量化指标;将颈椎相邻节段椎体间屈曲或过伸相对位移大于2mm;屈曲、过伸相对位移之和大于3mm作为标准,把颈椎不稳分为屈曲型不稳、过伸型不稳及混合型不稳;还研究出了临床辅助诊断方法“颈椎运动负荷实验”,可以将85%的颈性眩晕病人筛查出来。另外,颈椎功能位MRI及颈椎硬膜外封闭有助于颈性眩晕的诊断及鉴别诊断。

研究者运用颈椎运动负荷实验使病人眩晕发作,同时利用近红外线光谱仪动态检查椎-基底动脉系供血区和颈动脉供血区脑血流变化得出结论:颈性眩晕的病发与椎-基底动脉系供血区脑血流变化有关,与颈动脉供血区脑血流变化无关;左右两侧椎动脉在颈性眩晕病发中权重相当。通过进一步对一组眩晕病人进行了病发时头颅fMRI检查,提示颈性眩晕病人病发时产生后循环障碍,SPPV病人及对比组头颅fMRI检查均为阴性,提示右边扣带回、左边额叶、双侧颞叶、小脑交界处、右边小脑可能与颈性眩晕病发有关。

参考:









































白癜风最佳治疗
什么药治白癜风

转载请注明:
http://www.iqwpb.com/jbbfz/794.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首页 版权信息 发布优势 合作伙伴 隐私保护 服务条款 网站地图 网站简介
    医院地址: 健康热线:
    温馨提示:本站信息不能作为诊断和医疗依据
    版权所有 2014-2024
    今天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