眩晕症的中医治疗
2018-5-5 来源:本站原创 浏览次数:次上面蓝色字,传播知识,获得健康,谢谢!
中医治疗讲究辨证论治,因此可能一人一方,不会相同,而且有些药物要在中医师的指导下方能正确使用。请和中医师咨询使用。
多年前治疗了一例顽固性眩晕症患者一直记忆犹新,该患者产后出现严重的眩晕,曾于县里省里住院治疗没有效果,最后说是要采取手术治疗才行,当时给予针灸治疗,同时以泽泻汤合苓桂术甘汤治疗了一个多星期,完全康复了,多年未见复发。再之后治疗了多例眩晕症患者,辩证后多以小柴胡合苓桂术甘汤、吴茱萸汤等治疗均收到良好效果。之前和同学讨论过眩晕症的治疗,谈及水饮为病因的观点,也参考了倪海厦中医水饮停胃致眩晕的论点以及大塚敬节对眩晕病的治疗慨括总结。《金匮要略》有言:“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点明了治疗痰饮病的首要大法,再看李可老中医治疗眩晕病:认为《金匮》关于痰饮病的病因、病机、症状的描述,与现代内耳眩晕病,可说十分契合。篇中三方,实为本病之特效疗法。泽泻汤,泽泻利水排饮,使水饮从小便而去,白术补中燥湿,以杜生痰之源,使痰饮不再复聚;小半夏加茯苓汤,降逆止呕,利水化饮;吴茱萸汤,暖肝和胃,降逆补虚,温化寒饮。三方合用,使浊阴下泄,清阳上升。吴茱萸更擅解一切痉挛,迷路之痉挛解,积水去,耳窍复清虚之常,其症自愈,并列举了案例。最近又学习了余国俊老师写的靖眩汤方证,再加上范中林六经辨证治疗眩晕证的案例,总总囊括,治疗眩晕证于此应当能大部分解决了,以后再另篇把针灸的治法说明。于此再次感慨伤寒金匮之于中医学及中医医疗实践的重要!
以下是我治疗眩晕证的几个案例:
莫xx眩晕症
1、姓名:莫xx性别:女年龄:69岁门诊号:
-05-:18反复头晕目眩发作多年,每年发作2-3次,发作时头晕目眩,视物旋转,稍动加重,严重时伴有恶心欲呕。每次都输丹参注射液、能量合剂两三天得缓解。近年发作比较频繁。此次发作输液治疗后好转,建议其服中药治疗。
中药4付,每天一剂,水煎服:柴胡15g,黄芩10g,生水半夏15g打碎,干姜10g,炙甘草10g,党参25g,桂枝15g,茯苓20g,白术25g,泽泻20g,川芎15g
-05-:05
服上药期间一切感觉很好,没有头晕目眩视物旋转,停药两天又感觉有头晕来诊。舌淡苔薄白脉沉。
中药7付,每天一剂,水煎服:柴胡15g,黄芩10g,生水半夏15g打碎,干姜10g,炙甘草10g,党参25g,桂枝15g,茯苓20g,白术25g,泽泻20g,川芎15g,天花粉20g
2、苏xx眩晕欲呕
姓名:苏xx性别:女年龄:55岁那满镇.大成村.大成屯门诊号:
-07-:25头晕目眩伴恶心欲呕1月余,医院输液治疗后稍好转。
中药6付,每天一剂,水煎服:柴胡15g,黄芩15g,生水半夏15g打碎,炙甘草10g,大枣(红枣)15g,干姜10g打碎,吴茱萸10g,党参20g,茯苓15g,泽泻20g,当归15g,川芎15g
3、罗xx眩晕、乏力、怕冷
姓名:罗xx性别:女年龄:56岁门诊号:
-10-:29这一阵头晕目眩,乏力。平时怕冷、手足冷。
中药7付,每天一剂,水煎服:柴胡15g,生水半夏15g打碎,黄芩10g,党参30g,炙甘草10g,大枣(红枣)15g,桂枝15g,干姜15g打碎,吴茱萸8g,白术15g,茯苓15g,泽泻20g,当归15g
-10-:41头晕目眩消失了,怕冷改善,主要反应的是肩背酸痛腰痛。
中药7付,每天一剂,水煎服:柴胡15g,黄芩10g,党参30g,炙甘草10g,大枣(红枣)15g,桂枝15g,干姜10g打碎,白术20g,茯苓15g,当归15g,葛根30g,丹参15g,续断20g,杜仲20g
金匮痰饮三方治内耳眩晕症(李可案例):
曹乃勤,62岁,乡镇局驻站人员。年10月17日急诊。患者于昨晚1时许,睡梦中突然剧烈心跳惊醒。随觉脐下有气上攻,呕吐痰涎不止,头痛、眩晕,不能自持,觉整座房屋如走马灯相似,旋转不停,心中恐惧,闭目宁神亦无济于事。约10余分钟后稍好,移时又发作如前。天亮后请西医检查,心脏、血压正常,诊为美尼尔氏综合症。
询知患者平生嗜酒如命,痰温内蕴。近来郁怒伤肝,致痰随气升,犯胃则呕,凌心则悸,上冲清窍则眩迷。且患者高年,肾亏于下,冲脉不守,冲气夹痰饮上攻,故见上症。诊脉沉滑,舌胖苔腻。考痰饮之为病,其本在肾。肾虚则命火衰,脾胃失其温煦,则饮食不化精微,化为痰涎。饮属阴邪,子时阳气大虚,阴气独盛,故病作。《金匮》治饮有三方“支饮苦冒眩,泽泻汤主之”。“卒呕吐,心下痞,隔间有水,眩悸者,小半夏加茯苓汤主之”。“干呕,吐诞沫,头痛者,吴茱萸汤主之”。本例病人,三证悉具,当三方合用,更加紫石英、生龙牡、活磁石温肾镇冲,协调上下。
泽泻90克,白术36克,野党参、吴茱萸各30克(开水冲洗7次),炙草15克,生半夏、茯苓、紫石英、生龙牡、活磁石各30克,鲜生姜30克,姜汁20毫升,大枣20枚,浓煎,缓缓呷饮,呕止后每次毫升,3小时1次,日夜连服2剂。
10月18日再诊,己能下床活动,腻苔退净,唯觉腰困如折,予原方去吴茱萸(性燥烈,为开冰解冻圣剂,只可暂用)加肾四昧,滋养肝肾,又服3剂而愈,追访2年未犯。
按,美尼尔氏综合症,一般认为起因于植物神经功能失调,导致迷路痉挛,继而使内淋巴液产生过多,吸收障碍,致迷路水肿,内淋巴压力增高,内耳末梢器缺氧、变性而成本病。病理、病机虽了如指掌,但无有效疗法。
本病相当于祖国医学之"眩晕"。其病因、病机,古人有"无虚不作眩,无痰不作眩,无火不作眩"之论述。根本之点,在一"虚"字。由虚生痰,为本病之主因。或肾阳虚,火不生土,脾失健运,痰湿内生;或肾阴虚,五志过极化火,津液熬炼成病。痰既成则随气升降,无处不到。入于经络则疼痛、麻木、瘫痪、结核;入于肌腠则凝滞成痈,犯肺为咳、为喘,凌心则悸,犯胃则呕,冲于上则为眩晕;入于脑络则为痰厥、癫痫、痴呆、昏迷,流于下则为萎痹、鹤膝、骨疽。总之,痰生百病,怪病多痰。中医之"痰饮",包罗甚广。凡人体上下内外各部,头脑五官,脏腑肢节,一切由整体失调,导致之间部位病理渗出物、赘生物,皆可从痰饮论治。内耳迷路痉挛、积水,自也包括在内。《金匮》关于痰饮病人的病因、病机、症状的描述,与现代内耳眩晕病,可说十分契合。篇中三方,实为本病之特效疗法。泽泻汤泽泻利水排饮,使水饮从小便而去,白术补中燥湿,以杜生痰之源,使痰饮不再复聚。小半夏加茯苓汤降逆止呕,利水化饮。吴茱萸汤暖肝和胃,降逆补虚,温化寒饮。三方合用,使浊阴下泄,清阳上升。吴茱萸更擅解一切痉挛,迷路之痉挛解,积水去,耳窍复清虚之常,其症自愈。余治此症,约多例,用此方者约占2/3若久病五脏受损过甚,则又当随证辨治,不可执一。
苓桂术甘汤
《伤寒论*辩太阳病脉证并治》:伤寒,若吐、若下后,心下逆满,气上冲胸,起则头眩,脉沉紧,发汗则动经,身为振振摇者,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主之。
《伤寒论》:伤寒吐下后发汗,虚烦,脉甚微。八九日,心下痞硬,胁下痛,气上冲咽喉,眩冒。经脉动惕者,久而成痿。
《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第十二》:心下有痰饮,胸胁支满,目眩,苓桂术甘汤主之。
苓桂术甘汤
茯苓三两桂枝三两白术三两甘草二两
右四味,以水六升,煮取三升,分温三服,小便则利。
倪海厦讲解:如果心下有痰饮,好,诸位看这里,胸胁支满,目眩,苓桂术甘汤主之。这个苓桂太甘汤我们在伤寒论有介绍过了,现在又再出来了,心下就是胃里面有痰饮,胸胁有支满,好,我最平常用的一个概念,好,我跟老外怎么解释?你这个跟老外说阴阳五行,表里虚实寒热,他(不明白)我说你到法院去,看到有天平在那边,唉,对呀,大家都知道,你要用当地语言给他去看病哦,我们如果,一个人,病人跑来找你,医生,我头昏得非常厉害,(别的)医生告诉我,我中耳不平衡,里面有发炎,内耳不平衡,所以我头晕。好,那我问他,(别的)医生给你讲了半天把你治好了没有啊?没有啊!我还是头昏,好,那我说你找错医生了吗!头会昏的原因呢,是因为,你把这个天平,这个标志,法院的公平标志,把他放到人体上面来。这个基座呢,就在横膈膜的地方。当我们有水饮停在横膈膜这个地方的时候,这个水一晃动一下,上面是不是就会不平衡哪!所以你看到上面有不平衡,实际上是基座有问题。所以中医呢,治疗中耳不平衡,头昏眩很严重,我们是把横隔上的水排掉,他就好了,好,所以苓桂术甘汤就这样来的。
茯苓,桂枝,白术,你看到三味药,是等量,好,甘草二。我们用桂枝是个温药,白术去湿,茯苓去水,甘草,哦,所以辛辣的药,辛甘的药,辛甘发散,这两个药合在一起,为阳,当我们把桂枝跟甘草放在一起的时候,就是阳药了。这就是神农本草经,我们要去谈神农本草经,如果说是酸味的药,苦味的药,两个药配在一起的时候,为阴药。白芍呢,味道是酸的,你如果把白芍拿起来闻闻看,你不用去舔,闻得味道,你就知道好像是醋,酸味的,你的白芍没有酸味,那是假白芍,我不晓得你的从哪里来的,白芍本身是酸味。你说,老师,我说白芍如果配合葶苈子,很苦的哦,黄芩,黄连很苦啊,就是阴药。
那人体整个从头到尾就是调和阴阳吗!不管我们得了什么病,就是如何去调和他阴阳,这就是我们中医最极限的,好,极限。所以,到了很高的时候就用很简单的药,两味药,两三味药就能解决了,就好像我讲那个阴虚,阳要入阴;好像麻疹或者是高热的肺炎,我们会用到黄芩、白芍,一下就把他的热退掉,就是利用他的阴药而不是利用他的阳药,这里就是温阳利水。好,那苓桂术甘汤呢,临床上用的很多,它能够行胃阳,又能够行心阳,心脏的阳。所以说象我们遇到病人呢,有神经衰弱,我们会用到苓桂术甘汤。还有呢,心脏肥大,心脏动悸,很严重,心脏跳得速度很快或心脏肥大。
还有呢,精神病患跑出来跟你说,我头很昏,你看病人在那边走路一直在晃,没有办法站得很稳,都是苓桂术甘汤证。
病人呢,还有,过去我们过去治疗耳聋,耳朵聋掉了,但是他的表证呢,还是晕眩得很厉害,都是苓桂术甘汤证。
这是横膈膜里面有水产生的晕眩。这四味药呢,如果你开茯苓,桂枝,白术各三钱,甘草两钱,你用水六碗煮成三碗,三餐饭前各一碗,小便通利出来就好了。
胡希恕讲解:这个方子咱们讲过了。心下有痰饮,就是胃中有水饮了,胸胁支满。他这个胃有饮呀,都是胃虚,这个寒饮乘着胃虚都往这上来,人感觉胸胁支满,从下往上谓之支,就是咱们感觉逆满。水往上冲呢,人脑袋就晕,目眩,就是头晕,眼花缭乱,就是弦晕。苓桂朮甘汤主之。这是我们常用的,为什么搁苓桂朮甘汤呢?这主要是胃虚,这气从下往上冲,所以桂枝甘草治气上冲,另外加上苓朮使水从小便走就得了,这也是所谓温和之法了,这药你看哪有寒药,都是温。这就根据痰饮上来的,这个在心下部位属胃,也是痰饮的一种了。苓桂朮甘汤咱不生疏,这个在伤寒论里讲过了,它主要治胃水,胃有水就容易目眩、头晕呀,所以用这个药大概都有茯苓术,这个茯苓术都治头晕头眩,治心悸,尤其茯苓治心悸,也治头晕,但没有术和泽泻治晕更好。那么这个方子呢,茯苓、桂枝、白朮、甘草,重用茯苓四两,桂枝、白朮各三两,甘草二两。这个方子呢就是降气冲、利小便,水你给找出路了,大概这个痰饮都由小便利之,另外搁温中健胃的药,你得看情形了。
《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第十二》:夫短气有微饮,当从小便去之,苓桂术甘汤主之。肾气丸亦主之
倪海厦讲解:后边呢,短气有微饮者,当从小便去,也是苓桂术甘汤主之。
那肾气丸也主,也可以治疗他。那金匮肾气丸就是我们的六味地黄丸,加上肉桂,和附子,那这种身上有点微饮,桂附本身就是温阳的药,阳一热起来,水就排掉了,所以肾气丸也可以。这里呢,因为肾气丸的方子,我们在妇人篇杂症时我们会介绍到,这里暂时不谈肾气丸,介绍到妇科的时候,我们再跟诸位详细介绍附桂八味丸的方义。所以,苓桂术甘汤非常好用。
这种昏眩呢,像你晕车晕船也可以用。
但是你如果说苓桂术甘汤吃下去以后,病人还是恶心想吐,苓桂术甘汤跟五苓散,五苓散也可以治疗晕眩呕吐,唯一的差异在哪里呢,五苓散是病人渴,小便不利,所以我们是利水用的。比如说有个人哪,中暑,本来我们就流汗流得很凶,可是他这个人呢,本来毛孔就很小,很细小。可能一般人来说毛孔,你们注意看啊?所会算命不错的,他这个八字啊,就农历的十二月和一月,二月,就是冬天的时候出生的,出生的冬天不单单是冬天,也不在台湾,出生在黑龙江或是北美或是加拿大,很冷的地方,又在冬天生,这种人生下来,天生毛孔就很小。好了,有一天到南方来啊,到佛罗里达,来玩,结果,他突然(SUNJUST?)太阳浴,太阳很大,一照射,很热,这水跑到皮肤表面上,又没有流汗出来。跑到皮肤表面上以后,他里面很热,水又回不了头停在那个皮肤表面上面,好,这个时候,小便也不出来,因为,表啊,这个水在上面,小便就不利,但中焦肠胃里面没有水,变得很口渴,口渴呢,那小便又不利,照理说你口渴,你喝水去,是不是小便就出来了?但他口渴,小便又不利,这是五苓散证。所以如果说病人不适合发表药,比如说个看这个病人,开了麻黄,桂枝下去,天啦,一滴汗都不出,好,你就记得这个家伙,下次,你跟他说,用小便解,同样的,发烧感冒开五苓散给他。他不是病哦,他天生就这个样子吗,你不能跟他说,你下次生在南方,对不对?他已经生下来了,哦,毛孔天生比较小,这时我们会用到五苓散。好,就是五苓散的时候,我们有水肿啊,小便不利啊,这个苓桂术甘汤没有,就是昏眩好,昏眩,头疼,胸胁,支满,会感觉到胸肋这边很胀满。这胸胁就是我们刚才讲的,这个是基座,上面是平衡的地方,平衡点的地方。
胡希恕讲解:“短气有微饮”,你看这句话,我们头前那个,“水停心下,甚者则悸,微者短气”,这句话就根据那个,短气有微饮呐,这个短气不厉害,他不是甚者则悸,要是心悸那厉害,只是短气不过有微饮而已,根据那个来的。所以他这个书你各方面都得好好看,没有他那个句话这个不好解释,解释起来费劲,他就是根据那句话来的。所以那个饮呐,应当从小便去之,苓桂朮甘汤主之,就咱上面说的,利其小便而去其微饮就可以。肾气丸亦主之,肾气丸也利小便。对于利小便,去微饮的作用,这两个方子相同的,但两个方子应用不相同。苓桂朮甘汤治的是实证,肾气丸是虚证,我们用的时候还要详细分这个证的虚实,该用哪个用方子用哪个方子,名有不同的症侯。这个肾气丸也讲很多了,那个少妇不淫,小便频数呀,他也有治小便不利的时候,渴,饮多少小便多少啊,这个情形大概都属肾气丸;苓桂朮甘汤没有,苓桂朮甘汤他是气冲。而根据药物来分析,肾气丸以地黄为主,大量用地黄,主有热寒之象;苓桂朮甘汤没有。所以我们在用药,虽然他提两个方剂,他就利小便去微饮这个作用都有,用的时候还是要选一个适应的方剂,该用哪个用哪个,他这个书全是这样。所以我们对这个方剂必须弄清楚。苓桂朮甘汤,他这个目眩头晕在肾气丸上很少,他没有术,术治胃停水的,他那个决不治胃停水,为什么呢?大量生地、胃有停水吃那个不行。这两个方剂详细分,应用的并不是一样,就利小便去微饮的作用相同,该用哪个方子用哪个方子就有效,用错了,不但没效,就有害,哪个方剂都如此的。
范中林六经辨证治疗眩晕证:
太阳证眩晕(美尼尔氏综合症)
罗××,女,34岁。成都市某场工人。
[病史]年5月,突感眩晕,如坐舟中,卧床不起。成都市××医院内科确诊为“美尼尔氏综合症”。数日后转来求诊。
[初诊)四天前,下班回家,自觉头胀痛,眩晕甚,颇欲吐。次日上班,到厂后片刻即晕倒。呕吐频繁,吐出大量清涎,头晕似天旋地转。恶寒、咳嗽、无汗。舌质偏淡,苔微黄。此太阳证,寒邪闭阻,水饮内停而致眩晕。法宜先从温化寒饮,祛痰降逆入手,以半夏干姜散加味主之。
处方:
法夏18克干姜18克云苓30克甘草3克
[二诊]干呕消失,头胀痛、眩晕减轻。再宜表里同治,散外寒,涤内饮,以小青龙汤加减主之。
处方:
麻黄10克法夏15克干姜10克甘草15克
二剂
[三诊]头晕、咳嗽进一步好转,痰涎减。表邪未尽,阳气尚虚,继以麻黄细辛附子汤,助阳解表。
处方:
麻黄10克制附片60克(久煎)辽细辛6克
桂枝10克干姜60克甘草30克四剂
服药后,自己单独乘公共汽车前来诊病,尚有头晕胀之感,舌淡红,苔薄白微黄。又少进散寒除湿,安中攘外之品,数日后病愈。年10月26日追访,三年来坚持上班,病未复发。
[按语]《金匮要略》云:“干呕、吐逆、吐涎沫,半夏干姜散主之”。故首用此温中止呕之法。重加茯苓,取其健脾利水渗湿,既能扶正,又可祛邪,且为治痰主药。服药两剂,病情好转。次用小青龙汤与麻黄细辛附子汤,取其善涤内饮,助阳驱邪之功。
厥阴证头痛眩晕(美尼尔氏综合症)
黄××,女,34岁。成都市某商店职工。
[病史]年以来,经常患头痛、眩晕、干呕,甚则晕倒,医院皆诊断为“美尼尔氏综合症”。
[初诊]年1月来诊。头顶痛甚,干呕,吐涎沫;眩晕时,天旋地转,如坐舟中;四肢无力,手足清凉。面色萎白无华,舌淡润少苔,脉微细。此为肝胃虚寒,浊阴上逆,病属厥阴寒逆头痛眩晕。法宜暖肝温胃,通阳降浊,以吴茱萸汤主之。
处方:
吴茱萸10克潞党参20克生姜30克
红枣30克四剂
[辨证]在《伤寒论》中,吴茱萸汤主治病证有三条:一属阳明之胃家虚寒;二属少阴吐利;三属厥阴寒证。其共同之点,皆有呕吐这一主证。阳明虚寒食谷欲呕;少阴吐利;厥阴干呕吐涎沫,其病机之共性,皆为中虚气逆,浊阴上犯。
但本例厥阴干呕吐涎沫,还有头痛一证,此乃病属厥阴经之显著特征。其所以成为特征,一是因为厥阴受邪,循经气而上逆巅顶,故头痛,且其部位常在头顶。二是厥阴受寒,肝木横逆,寒邪挟浊阴之气上逆而犯胃土,以致中气虚弱,脾气不升,胃气不降。清阳不足,干呕气逆上冲则头痛;其眩晕,正如《素问·至真要大论篇》所云:“诸风掉眩,皆属于肝。”
总其要,厥阴肝寒为本,阳明胃寒为标,病属厥阴寒证。
[二诊]上方服四剂,呕吐止。头痛,眩晕,明显减轻。但仍眩晕,其所以眩晕者,因其病在肝,而其根在肾。宜继进温补脾肾之剂,以理中汤加味缓缓服之。
处方:
潞党参20克炒白术18克炙甘草15克
干姜30克制附片30克(久煎)茯苓15克
上肉桂10克(研末冲服)
服二十余剂,诸恙悉安。年7月追访,自从痊愈以来,再未重犯,始终坚持全勤。
[按语]本例厥阴头痛眩晕之证,与美尼尔氏综合症相似。其病因现代医学至今尚未完全清楚。中医虽无此病名,但根据辨证,多属肝肾。《灵枢·海论篇》云:“髓海不足,则脑转耳鸣,胫酸眩冒,目无所见”,亦即此理。邪入厥阴,从阴化者居多,常见干呕,吐涎。其标在胃寒,其病在肝寒,其根在肾寒,故先后投以燠土、暖肝、温肾之剂,病祛根除而晕痛皆止。
太阴少阴证虚劳(脑血管硬化、美尼尔氏综合症)
李××,女,48岁。成都某厂家属。
[病史]患头痛,眩晕约十年。年3月,病情逐渐加重,经常昏倒,头晕如天旋地转,并发展到头项及四肢僵直,俯仰伸屈不利,身觉麻木,一年中有半载卧床不起。年6医院,经内科、骨科、神经内科和神经外科检查,确诊为“脑血管硬化”及“美尼尔氏综合症”。后转回成都,病情未见好转。同年11月前来就诊。
[初诊]已卧床不起,神志不清,心悸气喘,呼吸困难,头剧痛频繁,自觉似铁箍紧束,昏眩甚则如天地旋游。头项强硬,手足厥冷,全身浮肿,不欲食,三天来只略进少许流质。两手麻木,感觉迟钝,小便短少,大便先秘后溏。经期紊乱,每月三、四次,色暗黑,血块甚多。面色苍白,眼胞双颧浮聃,眼圈乌黑,舌质暗淡,苔白滑浊腻,脉微细。此证属太少二阴,脾肾阳虚日甚,已成虚劳。法宜调阴阳,利气化,逐水饮,以桂枝去芍药加麻黄细辛附予汤主之。
处方:
桂枝10克生姜60克甘草30克大枣30克
麻黄l0克辽细辛6克制附片60克(久煎)三剂
[二诊]上方服三剂,神志渐清,头剧痛减,可半卧于床,原方再服八剂。
[三诊]身肿、手麻稍有好转,神志已清;仍头痛眩晕。肢体尚觉沉重,稍动则气喘心累。苔腻稍减,病有转机;唯阳气虚弱,阴寒凝滞已深。方药虽对证,力嫌不足。原方附子加重至克;另加干姜、炮姜各60克,以增强温经散寒,祛脏腑痼冷之效。连进十剂,头痛、眩晕著减,可起床稍事活动。原方附子减至60克,去干姜、生姜,再服十剂。
[四诊]头痛止,尚有轻度眩晕。活动稍久,略有心悸气喘。浮肿已不明显,头项及四肢强直感消失,四肢渐温,食纳增加,诸证显著好转。但痼疾日久,脾肾阳虚已甚,须进而温中健脾,扶阳补肾,兼顾阴阳,拟理中汤加味缓服。
处方:
党参30克干姜30克炒白术20克炙甘草20克制附片60克(久煎)茯苓20克菟丝子30克枸杞20克鹿角胶30克(烊)龟板胶30克(烊)上肉桂12克(冲服)
服上方月余病愈。年12月25日追访:患者谈到治病经过,精神振奋,五年来病未复发,并承担全部家务劳动,身体如常。
[按语]此例迁延日久,病情复杂,酿致沉疴,而出现多种衰弱证候,故病属虚劳。按六经辨证,其手足厥冷,心悸神靡,食不下而自利,舌淡苔白,实为太阴、少阴同病,一派阴气弥漫。进而剖析,头目昏眩,痛如紧捆;全身浮肿,上肢麻木不仁;自利稀溏。此为阴气上腾,阳气下陷,阴阳相隔,气血无所统制,水饮搏于气,壅滞于周身,《金匮要略》桂枝去芍药加麻黄细辛附子汤方,原主“气分,心下坚……水饮所作”。尤怡注:“气分者,谓寒气乘阳气之虚而病于气也”。“不直攻其气,而以辛甘温药行阳以化气”。工藤球卿云:曾用此汤治多种气血虚损坏病,每获奇效……。据金匮阴阳相得,其气乃行,大气一转,其气乃散,故拟用此方也(《方函口诀》引)。今变通用于本例,以寒气乘阳之虚而病于气之理,温养营卫,行阳化气,助阳化饮,发散寒邪,诸证自当迎刃而解。
靖眩汤方证(余国俊)
风火痰虚综合为患,头晕目眩,耳鸣呕恶者,息风清火,健脾化痰,靖眩汤主之。
靖眩汤方:
柴胡10g黄芩6-10g法半夏10g党参12-15g甘草3-5g大枣10-12g生姜6-10g陈皮10g茯苓15g白术10-15g泽泻10-15g天麻10g(轧细吞服)钩藤12g菊花10g
一、方证浅识:
靖眩汤由江尔逊先生创制,系小柴胡汤、二陈汤、泽泻汤合方,加天麻、钩藤、菊花。其中小胡汤旋转少阳枢机,透达郁火,升清降独;二陈汤化痰降逆;泽泻汤涤饮利水。细析之,方中尚寓有小半夏加茯苓汤降逆化痰、涤饮止呕;又寓有六君子汤,运脾和胃以治眩晕之本。加天麻、钩藤、菊花者,柔肝以息风也。如此标本同治,准确针对眩晕的基本病机---风火痰虚综合为患,故而经得起重复验证。宿勤学《杏林微蕴》一书称本方为“眩晕特效方”。书中写道:“当年看这首方子简单无奇,不屑一顾,但不曾想到用于临床却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又云:“疗效虽未达到百分之百,却也八九不离十。”年9月29日下午,美国西雅图中医学校马屹正校长来乐山时,曾主动对我说:“本方疗效很好。”
二、用方缘起
余早年治眩晕,谨遵方书,分型(风、火、痰、虚)论治,疗效不满意。年底调乐山协助江老创办“江尔逊逊高徒班”,知江老宿患眩晕,发病时头晕目眩,甚则天旋地转,伴呕恶、耳鸣耳聋;速服中药一剂,眩晕平息如常人。视其用方,每次均是本方加减。因其药味平淡,未尝重视,高徒班学员亦谓不好理解。江老闻之;特地举行了一次“眩晕证治“的学术讲座,并阐述其独家心法。
1.正名
何谓眩晕?眩者眼目昏花,晕者头脑晕转,可伴恶心、呕吐、耳鸣、耳聋、头痛、共济失调等,实为西医学之“真性眩晕”。而将头昏、头重足轻但无旋转感觉者排除出眩晕范畴之外。
2.病机
a.忽凿分风、火、痰、虚古代关于“无风不作眩”“无火不作眩”“无痰不作眩”“无虚不作眩“等论说,虽各具至理,但未免失之偏颇;且均以眩晕的广义立论,若移来阐释真性眩晕的病机,就难免失之笼统和抽象。
b.张仲景论眩立准绳张仲景论眩,多从少阳相火上炎、痰饮上逆立论,主用小柴胡汤、苓桂术甘汤、泽泻汤、小半夏加茯苓汤等,颇与真性眩晕的某些特征相契合。
c.陈修园论眩颇超妙陈修园论眩,是以风为中心,推出火、虚、痰。他在《医学从众录.眩晕》、中说,“风非外来之风,指厥阴风木而言”,木旺则生风;且因厥阴风木“与少阳相火同居,厥阴气逆,则风生而火发”;虚者,“风生必挟木势而克土”,又“肾为肝母,肾主藏精,精虚则脑海空而头重”,即子盗母气;痰者,“土虚则聚液成痰”。这就是说,风火痰为眩晕之标,脾肾虚为眩晕之本。陈氏总结说:“其言虚者,言其病根;其言实者,言其病象:理本一贯。”
3.治法与方药
眩晕发作期应标本同治,而冶息风清火、化痰健脾之药于一炉,庶其迅速平息之。暂时平息之后,再缓治其本。发作期可径用靖眩汤。
三、治验举隅
徐某,女,28岁年2月17日诊。8岁时不慎落水,着凉受惊,卧病月余,体质渐差。11岁即患眩晕,发病时头晕目眩、耳鸣呕恶,每年发作五六次。迁延至20岁,一游医令其服铅粉18g(一日吞服6g)治疗眩晕,导致急性铅中毒。
经华西医大附院排铅治疗4个月,铅中毒主要症状消失,但眩晕明显加重。中医曾用过平肝潜阳、息风止痉、滋养肝肾、健脾化痰、虫类搜剔通络等法,服药达百剂,均无显效。患者舌红苔薄白,脉沉细。试投本方加味,即柴胡10g、黄芩6g、法半夏10g、党参15g、茯苓12g、陈皮10g、甘草3g、白术10g、泽泻30g、钩藤12g(后下),菊花10g天麻10g(轧细吞服)、生姜10g白芍12g生牡蛎30g。服3剂,头晕目眩、眼球胀痛、干呕、心烦等症明显减轻。守服25剂,诸症基本消失。曾随访2年,唯诉情怀不畅时感觉头晕,或轻微眩晕,而照服本方两三剂,便可息止。
补记:患者近年曾因咳来诊,言20余年来眩晕从未大发作。
四、用方注意
1.舌脉似乎无定体
据临床观察,少阳火升,痰饮上逆之真性眩晕,其舌象似乎无定体。舌苔腻,固为痰饮之征;而舌不腻或竟无苔者,未必不是痰饮。其脉则不一定有滑象。
2.久病入络须化瘀
舌质暗,有瘀点或瘀斑者,加三七粉、丹参。若效差,再加生水蛭(粉碎为细末,装胶囊,每次服1g)。
3.升清降浊用葛根
近年余治眩晕,无论久暂,亦无论有无瘀血;均用本方加葛根30~60g。因葛根不仅舒筋解痉,且饶有升清之力,清升浊自降也。
靖眩汤是江老自拟方,原名柴陈泽泻汤。20世纪90年代,《中国中医药报》
遨请江老撰写《名医名方录》时改为靖眩汤。这个方值得交流的话题很多,这里只说四点。
第一,这是一首经千锤百炼之方。江老年轻时就患眩晕,都是自疗,亲身体验,反复思考。几十年之后,直到年才定型,年公开发表。从全国各地的反馈看,善用者一剂知二剂巳,迅速平息眩晕。我师从江老,学用此方30余年,用此方治眩晕不知凡几,尚未遇到过完全无效病例。,
这个方的药味十分平淡,宿勤学医生说他当年看这个方子“简单无奇,不屑一顾”;各地一开始有此看法者多多。但一用才知道,看似平淡无奇,实则底蕴无穷。我希望大家亲自用一用。
第二,这个方的适应范围广,真性眩晕用,假性眩晕也可以用,耳源性眩晕、脑性眩晕、颈性眩晕、高血压眩晕等都可以用。凡有眩晕来诊者,只要你用上这个方,你就等于吃了一颗定心丸。
第三,我的一点新体验,也讲出来供大家参考,算是狗尾续貂吧。一是我近年用此方,重加葛根,将其单独用温水浸泡1小时,再与其他药一起熬;去钩藤、菊花,天麻改用纯天麻片,用药水吞服。二是顽固性眩晕,用靖眩汤平息之后,长期服三七粉,每次3g,早晚各1次;若舌质偏暗,或有瘀点或瘀斑,除了用三七粉之外,还加用水蛭胶囊;舌象大致正常后,停用水蛭,但三七粉当保健药常服。
第四,拔除病根是难题。文中写了,眩晕之标是风、火、痰,本是脾虚与肾虚。现在加一条心瘀,就是心脉瘀阻,这也包括了脑络凝瘀在内。
我近年留心观察眩晕病人,累月经年,容易发展成脑梗死、心肌梗死。特别是长期血脂高,耳鸣、耳聋者更要高度注意。眩晕平息之后,我有时建议脾肾亏虚者长期服金匮肾气丸合六君子丸,同时服生三七粉。因追踪观察的例子不多,还无法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