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法诊断和治疗良性发作性位置性眩晕
2016-10-9 来源:本站原创 浏览次数:次良性发作性位置性眩晕(BPPV)是一常见的内耳机械性疾患,占所有眩晕症的20%左右,也是约半数耳源性眩晕症的原因。此病虽然为耳科疾病,但常在神经科首诊,且多误诊为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颈性眩晕而延误了治疗。
BPPV于年被Barany首次报道,此后有很多类似的报道。Dix-Hallpike于年提出手法测试方法,为诊断BPPV提供了依据。
BPPV的发病率为每年10-64/10万,老年(51-70岁),年轻人多见于35岁,女性比男性多见。
临床特点:短时发作但是容易复发,程度为中重度,与头位有关。
检查方法:Epley运动测试方法:
良性位置性发作性眩晕是可以通过手法改善的。
具体手法操作:
1、病人平卧头转向患侧45度,维持30秒
2、医生转动患者头部90度,使患耳向上30秒
3、病人转向一侧,头看地板,维持30秒
4、病人坐起;
5、重复,直至不再出现眼震。
鉴别诊断之颈性眩晕:也称椎动脉压迫综合征。
病因可能有:
1、颈椎退行性变、颈肌和颈部软组织病变、颈部肿瘤和颅底畸形等引起椎动脉受压而发生缺血导致眩晕;
2、椎动脉本身病变如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和畸形等更易发病。
3、颈交感神经丛受到直接或间接刺激,引起椎动脉痉挛或反射性内耳循环障碍而发病。反射异常也可引起,如环枕关节及上三个颈椎关节囊中的颈反射感受器受到各种刺激,其冲动可传至小脑或前庭神经核产生眩晕和平衡障碍。
主要临床表现是多种形式的眩晕,其发生与头部突然转动有明显关系,常伴有恶心、呕吐、共济失调等,有时可以有黑朦、复视、弱视等,症状持续时间短暂。
治疗可用颈部牵引、理疗、手法治疗等;适当应用血管扩张血管药、改善微循环药及维生素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