眩晕专题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眼震和眩
2018-1-16 来源:本站原创 浏览次数:次本文作者:
于栋祯上海交通医院耳鼻喉科
四、后半规管BPPV眼震和眩晕产生机制后半规管和上半规管与地面垂直,眩晕多在起床或躺下、弯腰、抬头等情况下诱发。以位置试验中的Dix-Hallpike为例,探讨眩晕和眼震产生的机制。患者坐于床上,头向患侧旋转45度,此时患侧后半规管处于矢状面内。在后仰至头低于水平位时,患侧后半规管完全在矢状面内运动。
(一)管结石症
坐位,头向患侧旋转45度时,耳石靠近后半规管壶腹嵴,位于后半规管的下方。在后仰至头低位时,耳石向后半规管的中部运动,耳石的运动引起管内淋巴流离壶腹,壶腹嵴帽偏离椭圆囊。对后半规管而言,这是兴奋性刺激,产生的眼震为双眼上极旋向患侧(在下耳),伴垂直向上的成分。
(二)嵴帽结石症
坐位,头向患侧旋转45度时,耳石位于半规管壶腹嵴上。在后仰至头低位时,耳石直接牵引壶腹嵴帽偏离椭圆囊。后半规管兴奋,产生的眼震为双眼上极旋向患侧(在下耳),伴垂直向上的成分(图5)。
图5后规管耳石症眼震和眩晕机制
直立时耳石位于靠近壶腹嵴的管腔内(1)或位于壶腹嵴帽上,在后半规管所在平面内运动如Dix-Hallpike位置试验中,耳石的运动引起内淋巴液运动,后者引起嵴帽偏离椭圆囊(2),或者耳石直接牵引引起嵴帽偏离椭圆囊(4),两种情况均引起后半规管神经兴奋,诱发眼震和眩晕。
五、上半规管BPPV眼震和眩晕产生机制上半规管BPPV比较少见,且上半规管较后半规管更接近矢状面,位置试验中Dix-Hallpike和正中悬头位,均可诱发眩晕和眼震。
坐位,耳石多靠近上半规管壶腹嵴,头向一侧旋转45度或保持正中不变,在后仰至头低位时,耳石向上半规管的中部运动,耳石的运动引起管内淋巴流离壶腹,壶腹嵴帽偏离椭圆囊。对上半规管而言,这是兴奋性刺激,产生的眼震为下跳性眼震,可伴旋转成份.如伴有可确定的旋转成份,眼球上极旋向的一侧为患侧。
图2.7上规管耳石症眼震和眩晕机制
直立时耳石位于靠近壶腹嵴的管腔(最前部分)内(1),在上半规管所在平面内运动如Dix-Hallpike位置试验中,耳石的运动引起内淋巴液运动,后者引起嵴帽偏离椭圆囊(2),引起上半规管神经兴奋,诱发眼震和眩晕。
在所有BPPV中,包括后半规管和上半规管BPPV,嵴帽结石症产生的症状和体征大于管结石症。在水平半规管BPPV中,一侧管结石症和嵴帽结石症产生的眼震的方向相反;而在后半规管和上半规管BPPV中,同侧管结石症和嵴帽结石症产生的眼震方向是一致的,但是方向相反。
表2.3后和上半规管BPPV定位诊断依据
Dix-Hallpike
眼震特点
病变部位
坐立左转头后仰至悬头位
双眼上极旋向左耳伴垂直向上的成分
左后半规管
下跳性眼震
上半规管
坐立右转头后仰至悬头位
双眼上极旋向右耳伴垂直向上的成分
右后半规管
下跳性眼震
上半规管
:Dix-Hallpike试验中,如眼震只有垂直向下的成份,则不能判断侧别;如伴有可确定的旋转成份,眼球上极旋向的一侧为患侧。
在病变半规管所处的平面内运动时,诱发的眼震最强,眩晕最重。在其它平面内运动时,随该平面与半规管所在平面的夹角变大,眼震和眩晕逐渐减轻。当运动平面与病变半规管平面垂直时,眼震和眩晕不被诱发或很轻。多数体位或头位的运动都与半规管平面有一定的夹角,因此多数体位和头位改变都可以诱发眼震和眩晕,但是运动平面和半规管平面一致时,诱发最大强度的眩晕和眼震。
本文版权归中国医药教育协会眩晕专业委员会所有,欢迎转发,禁止复制转载!如有转载需求,请联系专委会办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