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琦教授精彩论文分享九种体质研究报告

2017-3-12 来源:本站原创 浏览次数:

      

        

          

中华中医药杂志(原中国医药学报)年1月

第24卷第1期第7-12页

中国一般人群中医体质流行病学调查——基于全国9省市例流行病学调查数据

王琦1,朱燕波2

(1北京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北京;2北京中医药大学管理学院,北京)

摘要:目的:通过中国一般人群中医体质流行病学调查,描述一般人群的中医体质类型分布规律,分析不同社会人口学人群的体质类型的特征。方法:利用年12月至年1月我国江苏、安徽、甘肃、青海、福建、北京、吉林、江西、河南9省市一般人群的中医体质横断面现场调查的例大样本数据,随机抽取性别、年龄结构与年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样本数据基本一致的例,组成代表中国一般人群的样本。采用标准化的中医体质量表测评各体质类型(平和质、气虚质、阳虚质、阴虚质、痰湿质、湿热质、血瘀质、气郁质、特禀质)的得分;应用判别分析法判定个体体质类型,分析一般人群的体质类型的分布规律;以社会人口学变量分组,采用χ2检验比较各亚组体质构成比的差异。结果:中国一般人群中,平和质占32.14%,8种偏颇体质占67.86%;8种偏颇体质中居于前3位的体质类型是气虚质、湿热质、阳虚质,分别占13.42%、9.08%和9.04%。不同地域、性别、年龄、婚姻状况、职业、文化程度的体质类型构成比不同,差异具有显著意义(P0.)。结论:一般人群中约1/3的人群为平和体质,约2/3的人群为偏颇体质;偏颇体质中气虚质、湿热质、阳虚质较多见;不同地域、性别、年龄、婚姻状况、职业、文化程度等人群的体质特点不同。

关键词:中医体质类型;中医体质量表;流行病学调查;社会人口学

中医体质学认为,一般人群中具有不同的体质类型,不同性别、年龄、地域等人群的体质特点也有差异。由于不同的学者对体质分类的认识不同、体质类型的诊断标准掌握的尺度不一、调查方法不同等,不同学者的研究结果有较大差异[1-3]。本研究旨在应用基于王琦9种基本体质类型编制的标准化中医体质量表[4-7],开展全国大样本的中医体质流行病学调查,描述一般人群的中医体质类型分布规律,分析不同社会人口学人群的体质类型的特征,从而为中医体质分类理论在疾病防治、养生保健、健康管理等方面的应用提供流行病学调查数据的支持。

对象与方法

1.研究对象年12月至年1月在江苏、安徽、甘肃、青海、福建、北京、吉林、江西、河南9省市15岁以上的社区人群、体检中心人群和学校的学生(包括健康者和患病者)收集的中医体质调查的例数据。根据年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样本数据[8]15岁以上人口比例,把例调查对象按年人口抽样调查的性别、年龄段分组(年龄分6段)后发现女性65岁以上年龄组的样本数量相对总体样本的人口比例最小;取该样本为基数,按照人口抽样调查各性别、年龄组的比例,在对应性别、年龄组随机抽取样本,组成代表中国一般人群的样本例。

2.数据收集江苏、安徽、甘肃、青海、福建、北京、吉林、江西、河南9省市从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采取立意抽样方法抽取;各省、市、自治区以方便抽样方法确定社区、体检中心、学校为抽样单位;然后各社区按一定比例随机抽取住户,再每户随机抽取1人入户调查;体检中心和学校按一定比例随机抽取样本进行调查。调查以横断面现场调查法实施。调查问卷的填写是在具有中医本科以上教育背景的调查员的协助下,由调查对象采用自填法,或者由调查员逐条询问填写。对所有调查对象均取得知情同意。纳入标准:周岁以上的中国公民;2对调查知情同意。排除标准:周岁以下的人群;2精神疾病;3病情严重及不能理解调查问卷的问题者;4未获得知情同意者。为确保调查数据的准确性,对整个调查进行严格的全程质量控制,即统一制定流行病学调查方案,规定调查员有大学本科以上教育背景,调查前统一进行培训,调查中统一标准、统一方法,以减少调查过程中的偏倚;设立调查监督组,监督、核查调查数据质量;调查问卷回收后逐项核查,剔除不合格(性别、年龄等主要项目缺失以及缺失条目较多和有逻辑错误)的问卷;合格问卷采用EpiData3.02双录入法录入数据。

3.调查内容一般社会人口学情况调查包括地域、性别、年龄、婚姻状况、职业、文化程度等内容。中医体质调查:采用中医体质量表进行。该量表是由平和质、气虚质、阳虚质、阴虚质、痰湿质、湿热质、血瘀质、气郁质、特禀质9个亚量表构成的60个条目的自我评价量表,经心理测量学评价显示了较好的信度和效度[6-7]。量表各个条目是从没有、偶尔、有时、经常、总是5段(1-5)的Likert尺度中选择适合的答案,各个条目是1-5的5段计分法。其中部分条目分别属于两种体质类型,如“疲乏”正向计分时为气虚质的条目,反向计分时为平和质的条目。各个亚量表是先计算原始分数,即:原始分数=每个条目分值相加;计算原始分数后再换算为转化分数,转化分数=(实际得分-该亚量表可能的最低得分)/该亚量表可能的最高得分与最低得分之差×,各亚量表转化分数为0-分。

4.统计学分析计算中医体质量表各亚量表的得分,得分以x-±s表示;利用判别分析法(基于中医体质专家诊断的例典型体质的中医体质量表得分数据)对每个个体的体质类型进行判定,采用构成比描述体质类型的分布情况;以社会人口学变量分组,采用χ2检验比较各亚组体质构成的差异性。统计分析使用SASVersion8.02完成。以P0.为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1.一般情况例研究对象中,东部(江苏、安徽)占13.18%、西部(甘肃、青海)占15.26%、南部(福建)占13.21%、华北(北京)占16.20%、东北(吉林)占15.90%、中部(河南、江西)占26.25%;男性人占50.84%,女性人占49.16%;平均年龄为(41.57±15.91)岁,最小年龄15岁,最大年龄92岁;大多数调查对象为已婚(人),占71.48%,未婚人占24.46%,其他人占4.06%;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者人占48.91%,其余人占51.09%;专业技术人员最多人占30.09%,单位负责人、办事人员、商业服务人员、工人、农民、军人、学生、无职业者等占69.91%。

2.中医体质类型的得分和分布情况中医9种基本体质类型的得分情况如表1所示。根据判别分析结果进行中医9种基本体质类型的分布情况分析,平和质占32.14%;8种偏颇体质占67.86%,居于前3位的偏颇体质类型是:气虚质、湿热质、阳虚质,分别占13.42%、9.08%和9.04%(见图1)。

图1中医9种基本体质类型分布图

3.不同地域的中医体质类型的特征通过对中国东部(江苏、安徽)、西部(甘肃、青海)、南部(福建)、华北(北京)、东北(吉林)、中部(河南、江西)6个不同地域的调查数据的分析,中医体质类型在不同地域间存在差异(见表2):平和质西部比例最低。偏颇体质中,气虚质东北和西部比例较高;阳虚质东北和中部比例较高,西部比例较低;阴虚质西部比例较高;痰湿质西部、华北和中部比例较高;湿热质南部和华北比例较高;血瘀质华北和东部比例较高;气郁质西部比例较高;特禀质东部比例较高。

4.不同性别中医体质类型的特征男性平和质明显高于女性;男性痰湿质、湿热质明显高于女性;女性血瘀质、阳虚质、气郁质明显高于男性(见表3)。

5.不同年龄中医体质类型的特征平和质随年龄增高而减少;气虚质、阳虚质、血瘀质随年龄增高而增加;湿热质、气郁质多见于年轻人;阴虚质有年轻人更多见的倾向;痰湿质多见于中老年人,中年人更多见(见表4)。

6.不同婚姻状况中医体质类型的特征研究结果提示,未婚者平和质比例较高;未婚者阴虚质、湿热质较多;已婚者和其他婚姻状况者气虚质、阳虚质、痰湿质、血瘀质较多(见表5)。

7.不同职业中医体质类型的特征办事人员、农业劳动者、无职业者平和质的比例较低;单位负责人痰湿质比例较高;办事人员阳虚质、阴虚质、血瘀质比例较高;商业服务人员湿热质比例较高;农业劳动者气虚质、阴虚质、痰湿质、血瘀质比例较高;生产运输工人阳虚质比例较高;学生湿热质、气郁质比例较高;无职业者气虚质、气郁质比例较高(见表6)。

8.不同文化程度中医体质类型的特征文化程度高者平和质比例较高;不同文化程度偏颇体质特点不同,湿热质在高文化程度者中比例较高,气虚质、阳虚质在低教育水平者中比例较高(见表7)。

讨论

体质分类是中医体质学研究的基础和核心内容。现代研究者对体质分类研究主要以人体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阴阳、气血津液的盛衰虚实变化为主,以临床应用为目的,因此是一种体质病理分类法[9]。比较有代表性的分类有:匡调元的6分法、母国光的9分法、何裕民的6分法、田代华的12分法、胡文俊的4分法、王琦的9分法等[10-12]。其中以王琦的9分法较为成熟,包括:平和质、气虚质、阳虚质、阴虚质、痰湿质、湿热质、血瘀质、气郁质、特禀质等9种基本类型,平和质之外的8种体质类型均为偏颇体质[11-12]。课题组基于王琦9种基本体质类型的概念框架,按照量表编制的科学程序和方法,编制了中医体质量表,经多次测试和评价,量表的性能良好[5-7],可以认为是目前进行中医体质分类研究可靠和有效的测量工具。本次研究样本包括江苏、安徽、甘肃、青海、福建、北京、吉林、江西、河南9省市15岁以上的人群包括健康者和患病者),性别、年龄结构与年全国1%抽样调查人口数据基本一致,对中国一般人群的体质分类研究具有较好的代表性。

研究显示:中国一般人群中,平和质占32.14%,偏颇体质占67.86%;8种偏颇体质中居于前3位的体质类型是:气虚质、湿热质、阳虚质,分别占13.42%、9.08%和9.04%。当代社会竞争激烈、生活节奏紧张、生活压力过大,人们经常处于繁忙的劳务之中,劳则气耗以及长期的紧张应激会使人身心疲惫。因此,以语声低怯、易气短、易疲乏、头晕、心悸等为主要表现的气虚质居多;当今人们生活条件显著改善,嗜食肥甘厚腻、喜炙烤,嗜烟酒、少运动,易酿湿生热,因此湿热质较多;阳虚质较多可能与现代人喜冷饮、少户外运动、夜生活频繁、夏季过度使用冷气等不良生活方式损伤阳气有关。

体质的形成与发展既取决于先天遗传因素,又受后天环境因素的影响,是先天禀赋和后天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许多研究证实,人群中个体体质类型与性别、年龄、地理环境、情志、生活条件、饮食结构、职业、遗传等诸多因素之间存在相关性。本研究表明不同社会人口学人群的体质特点不同。

俗话说“一方水土一方人”,这不仅指生活习俗、文化上的差异,也包含当地居民体质上的差异。环境因素对人群体质类型具有重要影响,生活在不同地理环境中的人群,其体质类型分布会有所不同,这与气候、地质、水质和饮食习惯不同有关。本研究样本中西部气虚质较多,可能与西部高海拔地区低气压、低氧分压的特殊地理环境有关;东北阳虚质较多,可能与东北冬季长、春秋气温比较低,阳气易损有关;西部阴虚体质较多,可能与西部地区多风、干燥、强紫外线辐射等特殊气候环境有关;西部痰湿质较多,可能与之喜食牛羊肉、嗜饮烈酒,容易滋生痰湿有关;南部湿热质较多,可能与南部地区高温多雨,易酿生湿热,且经济发达,老百姓生活相对富裕,常食热量大的饮食有关。而另一方面,秦汉年代乃至清末,交通不便,人民居住之地较为固定,体质类型分布的地域性差异就会明显;当代社会,交通便捷,人员的流动性大,跨地域的婚姻较为普遍,人群的基因交流频繁,加上信息交流越来越迅速,人们的行为生活方式越来越具有趋同性,因而体质类型分布的地域性差异在当代有逐渐缩小的趋向,这可能是湿热质在南部、华北和东北均比较高的原因。

不同性别的中医体质类型特点分析,男性平和体质明显高于女性,这与以往的研究结果相同[13]。偏颇体质中,女性血瘀质、阳虚质、气郁质明显多于男性;男性痰湿质、湿热质明显多于女性。女子的生理特点是以血为本,所以血瘀质多见。从女性的心理特征来看,女性性格偏于内向者较多,多愁善感,感情细腻,容易被七情所伤,产生气机郁滞,从而相对于男性来说更容易出现气郁质。女性阳虚质高于男性符合中医学对男女体质差异的认识。宋代朱肱《类证活人书?卷第二》曰:“男子阳多而阴少”、“女子阴盛而阳微”;明代徐春甫《古今医统大全?直指病机赋》曰:“男子阳多乎阴,可补阴以配阳”。男性痰湿质和湿热质较女性多,可能与遗传因素及饮食、烟酒嗜好等有关。所以男性平时要注意少吃羊肉、狗肉、辣椒等辛温燥烈的食物;女性要少吃寒凉食物,尤其夏天,切忌贪吃生冷以免损伤脾胃。日常生活中,女性较之男性更应注意适当缓解紧张、压力。

“体质是按时相展开的生命过程”,个体生命的不同阶段,体质会不断演变,因而呈现出年龄上的体质特点。本研究显示:随着年龄增高,平和质逐步减少,气虚质、阳虚质、血瘀质逐步增加,中老年人痰湿体质多见。《灵枢?营卫生会》指出:“老者之气血衰,其肌肉枯,气道涩”,即随着年龄的增长,气血及内脏由盛至衰,出现脏腑功能衰弱,气血运行迟缓,从而形成气虚、阳虚、血瘀、痰湿的体质特征。在年轻人中,阴虚质、湿热质、气郁质多见,可能与年轻人喜欢吃煎炸烧烤等食物或嗜好烟酒以及生活压力增加有关。

不同的职业背景具有不同的体质特点,这可能与不同职业者饮食行为生活习惯差异、社会工作环境不同有关。如单位负责人痰湿质较多,可能与其生活条件优裕,多食肥甘厚味,较少运动等因素有关。所以,单位负责人平时要注意少食肥甘厚味,经常参加户外活动和体育锻炼。

不同教育水平者,其保健意识、饮食行为习惯、精神情志状况不同,因此,文化程度的高低也呈现出不同的体质类型特点。平和质在文化程度高者中比例较高,这可能与文化水平高者,保健意识较强有关;气虚质、阳虚质在低教育水平者中比例较高,可能与低教育水平者更多地从事体力劳动、工作和生活压力较大,易耗损阳气有关。

综上,本研究通过中医体质流行病学调查,揭示了一般人群中医体质类型的分布规律,有助于把握中华民族的体质特点,从而调整体质偏颇,提高我国人民的生活质量和健康水平;客观分析了不同社会人口学人群的体质特征,这对于发挥中医“因人制宜”、“治未病”的优势,使中医传统的“养生、避邪”的个体预防阶段进入到群体预防阶段,提高人类健康素质具有重要的实用价值。

致谢:北京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钱会南;医院中医外科夏仲元;中国预防医学科学院信息中心薛禾生;南京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吴承玉;江西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中医系何晓晖,邓棋卫;福建中医学院中西医结合研究院杜建,蔡晶;兰州大学中西医结合研究所赵健雄,沈世林;医院中医科宋晓鸿;河医院庞国明;河南省中医药研究院石鹤峰,蔡永敏;河南医院李淑敏;吉林省延吉市延边朝鲜族自治州民族医药研究所崔正植;长春中医学院基础部杨靖;安徽中医学院学报编辑部姚实林,感谢以上人员对本次工作的大力支持。

          

参考文献

[1]张敏,戴晓勇,刘瑶,等.例社区人员中医体质筛查分析.河南中医,,22(4):71-72

[2]胡文俊.体质分型研究.湖南中医学院学报,,7(2):9-11

[3]朱秉臣,周国雄,赵长缨,等.例老年人体型与体质关系的分析.中国医药学报,,5(10):57-60,75

[4]王琦,叶加农,朱燕波,等.中医痰湿体质的判定标准研究.中华中医药杂志,,21(2):73-75

[5]王琦,朱燕波,薛禾生,等.中医体质量表的初步编制.中国临床康复,,10(3):12-14

[6]朱燕波,王琦,薛禾生,等.中医体质量表性能的初步评价.中国临床康复,,10(3):15-17

[7]朱燕波,王琦,折笠秀树.中医体质量表的信度和效度评价.中国行为医学科学,,16(7):-

[8]国家统计局人口和社会科技统计司编.中国人口.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12:-

[9]姚晓天,程志清.中医体质学说的流行病学研究进展.浙江中西医结合杂志,,14(6):-

[10]王琦.中医体质学.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68-90

[11]王琦.中医体质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45

[12]王琦.9种基本中医体质类型的分类及其诊断表述依据,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8(4):1-8

[13]王莉.男女体质特点及其异同的研究.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7-9

版权归《中华中医药杂志》社所有。转载需注明出自:中华中医药杂志年1月第24卷第1期第7-12页









































白癜风能彻底治愈吗
白癜风的发病因素有哪些

转载请注明:
http://www.iqwpb.com/jbzd/7085.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首页 版权信息 发布优势 合作伙伴 隐私保护 服务条款 网站地图 网站简介
    医院地址: 健康热线:
    温馨提示:本站信息不能作为诊断和医疗依据
    版权所有 2014-2024
    今天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