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细说青少年抑郁症的六大表现形式
2017-2-9 来源:本站原创 浏览次数:次◆◆◆◆◆
教育不能创造什么,但它能启发儿童创造力以从事于创造工作。——陶行知
抑郁症是以心境低落为主要半年特征,处方严重影响安慰患者不见的身心样子健康,是目前发病率最高的精神疾病之一。一般预约表现为两周以上的情绪低落,悲观消极,痛不欲生,有反复想死的念头或自杀行为,自责自卑,焦虑不安或反应迟钝,无愉快感,能力骨科重要明显下降,常伴有失眠、食欲减退、乏力,性欲减退,月经他们不调等。成功治疗上常用抗抑郁药物暂时、心理治疗身边、很久严重者可用电休克治疗唯一。
青少年抑郁症发病率近年趋升,但人们对此病仍是“不识庐山真面目”。一位心理学家曾对62位15-23岁“末诊”于心理专科的患者作过调查,结果显示,患者自身识别率几乎为“0“,学校、家庭、社会对本病的识别率平均不足1%,医院的识别率仅为15%左右。青少年抑郁症的种种表现,在非专科人士的眼里,与思想品德,个性问题相混淆,或误诊为脑供血不足、神经性头痛、神经衰弱、精神分裂症、心血管系统及消化系统等疾病。但对专科医生来说,这些症状恰恰是青少年抑郁症的特异性表现,为诊断与鉴别提供了重要根据。
患者的症状归纳起来,主要有六种表现:
一、坦途无悦
面对达到的目标、实现的理想、一帆风顺的坦途,患者并无喜悦之情,反而感到忧伤和痛苦。如考上名牌大学却愁眉苦脸、心事重重,想打退堂鼓。有的在大学学习期间,常常无故往家跑,想休学退学。二、似病非病。患者一般年龄较小,不会表述情感问题,只说身体上的某些不适。如有的孩子常常用手支着头,说头痛头昏;有的用手捂着胸,说呼吸困难;有的说嗓子里好像有东西,影响吞咽。他们的“病”似乎很重,呈慢性化,或反复发作,但做了诸多医学检查,又没发现什么问题,吃了许多药,“病”仍无好转迹象。
三、不良暗示
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潜意识层的,会导致生理障碍。如患者一到学校门口、教室里或工作单位,就感觉头晕、恶心、腹痛、肢体无力等,当离开这个特定环境,回到家中,一切又都正常。另一种是意识层的,专往负面去猜测。如患者自认为考试成绩不理想;自己不会与人交往;自认为某些做法是一种错误,甚至是罪过,给别人造成了麻烦;自己的病可能是“精神病”,真的是“精神病”怎么办等。
四、变换环境
可能在学校或单位发生过一些矛盾,或者根本就没什么原因,患者便深感所处环境的重重压力,常常心烦意乱,郁郁寡欢,不能安心学习工作,迫切要求父母为其想办法,调换班级、学校或工作单位。当真的到了一个新的地方,患者的状态并没有随之好转,反而会另有理由和借口,还是认为环境不尽人意,反复要求改变。五、反抗父母。患者在童年时对父母的管教言听计从,到了青春期或走上社会后,不单不跟父母沟通交流,反而处处与父母闹对立。一般表现为不整理自己的房间,乱扔衣物,洗脸慢,梳头慢,吃饭慢,不结束作业等。较严重的表现为逃学,夜不归宿,离家出走,跟父母翻过去的旧账(童年所受的粗暴教育,父母离异再婚对自己的影响等),要与父母一刀两断等。
六、自杀行为
重症患者利用各种方式自杀。对自杀未果者,假如只抢救了生命,未对其进行抗抑郁治疗(包括心理治疗),患者仍会重复自杀。因为这类自杀是有心理病理因素和生物化学因素的,患者并非甘心情愿地想去死,而是被疾病因素所左右,身不由己。对青少年抑郁症的治疗,应以抗抑郁药物与心理治疗并重为原则,单纯靠药物或靠心理咨询都是不正确的。当药物治疗缓解改善了病情后,再配合心理治疗,会使患者认识本病,改变认知,完善人格,增强应对困难和挫折的能力与自信。只有这样,才能达到根治的目的。
综上所述的就是抑郁症症状的相关内容,相信大家通过阅读以上的抑郁症的表现,也能够清楚的了解到抑郁症的症状。在日常生活中如果有以上的表现,医院做相关检查,以免耽误病情。
(责任编辑:希萌)网上转载版权属于原作者
优秀孩子背后,是家长无数的思考和细节的改变
抑郁症与家庭环境的影响是每个父母都应该重视的问题
父母必须清除的12项精神垃圾
全球教育未来发展的十大新理念,阅读素养成核心!
父亲所能给孩子最好的礼物就是爱母亲
母亲的形象对孩子的影响有多大?该反省自己了!
妈妈每次考试只让女儿做这件事,结果…她考上了哈佛!
全国68个高考状元,家庭教育方式惊人相似!
能有这样的母亲何止富三代
80后,你如何影响孩子的一生
别逼他变“成熟”,能够慢慢陪你的时间,没多久
阅读能力决定孩子未来的成就
蔡元培:决定孩子一生的不是成绩而是健全的人格
作为父母相互疼爱彼此欣赏,这样的家庭对孩子的成长最好
任何事业的成功,都无法弥补孩子教育的失败!
父母需要何种进步,方能匹配儿女的未来?
孩子未来的幸福和成功,多半取决于母亲的性格(建议永久收藏)
什么样的基础教育能适应未来/家庭教育才是提高孩子情商的主要方法
家长请注意!会玩,将是孩子未来最重要的软实力!
◆◆◆教育根植于爱◆◆◆
睿予寄语:
意志、胸怀、品德等这些最重要的因素不是通过父母的说教等“显教育”就能产生效果的,而是通过父母的行为即“潜教育”化进孩子的血肉里的。
孩子成长,也是父母在成长。孩子受教育的同时,希望我们家长也能够自身学习提高,只有全家一起努力,家庭才能变得更好,孩子才能更优秀。
阅读是最美的姿态分享是最好的品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