眩晕学院第16讲眩晕的临床诊断思路
2016-11-23 来源:本站原创 浏览次数:次董万利教授
医院神经内科主任,神经病学教研室主任。中华医学会江苏省神经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华医学会苏州神经内科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江苏省中西医结合学会疼痛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执行编委,《神经疾病与精神卫生》、《中国临床神经科学》、《中国脑血管病杂志》等编委。《中华医学杂志(英文版)》、《中华神经科杂志》、《中华临床医师杂志》(电子版)审稿专家。《中华医学会继续医学教育教材》编委会神经病学编委。
更多精彩内容可点击下方视频,观看董万利教授关于眩晕的临床诊断思路讲座,建议在wifi环境下观看。
眩晕(vertigo)表现为突发性的而客观并不存在的一种自身和/或外物按一定方向旋转、浮沉、翻滚或飘移感。系因前庭半规管系统病变,引发人体空间定向障碍和平衡功能失调所致的一种运动性错幻觉。眩晕感觉的形成机制主要是由于某种病变导致左右二侧前庭感觉不平衡,次要由于某种病变使前庭感觉和视本体觉定位不平衡。眩晕是常见多发症状,易误诊误治但可治愈,它严重影响工作和生活。
头晕是一个常见的症状,临床病史非常重要,可直接确定类型和诊断。周围性眩晕占临床诊断的85%,其中50%是BPPV,而中枢性眩晕只是少见原因。
眩晕的临床诊断思路病史:首发、主要、伴随症状
鉴别:眩晕与头昏头晕和晕厥等
区分:周围眩晕和中枢眩晕
落实:常见眩晕性疾病的诊断
真性眩晕(truevertigo)症状上是自身或外物的运动性幻觉、即符合严格定义的眩晕。系由前庭系统疾病引起,有明显的外物或自身旋转感,可进一步分为周围性眩晕和中枢性眩晕。
假性眩晕(nonsystemic)全身系统性疾病引起的头昏、头晕感,没有旋转、浮沉、翻滚或漂移感,不是运动性幻觉。眼源性、本体感觉性、全身疾患引起的“眩晕”均是假性眩晕。
对头昏、头晕、晕厥作出鉴别头昏:常表现以持续的头脑昏昏沉沉不清晰感为主症,多伴有头重、头闷、头胀、健忘、乏力和其它神经症或慢性躯体性疾病症状,劳累时加重。系由神经衰弱或慢性躯体性疾病等所致。
头晕:表现间歇性或持续性的头重脚轻和摇晃不稳感为主症。多于行立起坐中或用眼时加重。常见而重要的有:①眼性头晕;②深感觉性头晕;③内科疾病;④心因性。
周围性眩晕:是前庭感受器和前庭神经颅外段病变引起的眩晕。
中枢性眩晕:是前庭神经颅内段、前庭神经核、核上纤维、内侧纵束、皮质及小脑的前庭代表区病变所致。
眩晕病变的定位诊断一般原则:
1、 抓住眩晕分类的各自临床特点
2、 用一个病灶解释全部病情
3、 定位与定性诊断相互参照进行
4、 临床定位诊断与实验室检查相互验证
常见几种眩晕疾病BPPV(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后循环缺血(PCI)、慢性主观性头晕、前庭神经元炎、偏头痛眩晕、梅尼埃病、药毒性、EP眩晕、突聋、VP。
更多精彩内容见中美眩晕学院城市巡讲本期视频!
中美眩晕学院
8月20日西安站等您来!中美眩晕学院作为目前辐射全国最多城市的眩晕规范化巡讲活动,构建了神经、耳鼻喉、骨科等多学科的诊疗平台,正在扎实地为进一步提升眩晕诊疗服务、推进祖国分级诊疗服务而不懈努力着。
即年15个城市成功巡讲后,年再度起航!为全面提高眩晕领域的诊疗水平及改善我国眩晕患者的生活质量而不遗余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