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中医的人,为啥越来越少小聪明,遮挡大智

2022-7-5 来源:本站原创 浏览次数:

(本文仅供学习、参考,不能替代医嘱和处方。文中所述配伍、方剂,必须在中医师当面辨证指导下来借鉴、应用,切勿盲目尝试。)

本文理论依据:《中医内科学》、《中医基础理论》

你好,我是中医人,文君然。

前几天,有同行跟我说,别看现在宣传中医的人不少,但老百姓中,真正信任中医的人,不多。

对此,我承认。

时至今日,确实有相当多的人,将中医汤药看作是伤肝伤肾的毒药,将中医辨证论治看作是猜测和臆想,将中医工作者,看成是靠嘴吃饭的表演家、演说家……

为什么会这样?

我认为,最深层的根源,在于我们丢失了一种思维方式,或者说,丧失了一种认识世界的方法。

我们越来越倾向于相信“精细、可见”的物质层面分析,却忽略了从宏观视角来理解事物的可能。

也就是说,我们越来越倾向于研究,身体到底由哪些东西构成,它们有什么功能,有什么异常,却忘记了研究,我们的身体从哪里来,和哪些东西息息相通,受哪些东西左右。

这么说,你可能觉得云里雾里的,看不懂。

来,我给你说个真实的医案故事。

话说有这么一个男子,年49岁,医案记载姓刘。

他什么毛病呢?就是脑袋迷糊、眩晕,历时已经20年。

他曾经看过医生,被诊断为“内耳眩晕病”。几经治疗,效果时好时坏。

最近这半个月,此人由于工作紧张的缘故,病情加重了。主要表现,就是耳鸣,头晕,觉得房间里的一切都在转动,恶心欲呕。他不敢移动半步,否则就晕得厉害。犯病的时候,脸色苍白。

这时候,再用以前的药,已经完全无效了。

怎么办?患者决定看中医。

刻诊,见患者脉象迟,舌体胖,整个人倦怠乏力。

这个时候,医家就主张,应该喝汤药。

对此,患者表示同意。但是患者的家属却提出质疑。

因为什么?因为患者当时的病情已经非常清楚,是内耳眩晕病。这个病,也叫梅尼埃病。它是特发性内耳疾病,主要病理改变是膜迷路积水。

那么,中药这东西,能像西药或者手术那样,直接作用于内耳吗?

这确实是一个问题。这就好比一个犯罪团伙,已经确定了主犯是谁,那不抓住主犯,案子能破吗?

但面对这些,医家没做过多解释,只是默默写了一张方子。但见:

泽泻15克,白术15克,茯苓皮15克,水煎服。

患者家属一看,才区区三味药,更觉得这事儿不靠谱。

但是,医家说,现在患者没有别的办法。你们既然来了,就得相信中医,可以先尝试服用5剂。

患者答应,于是回家服用。

结果如何?谁也没想到,5剂过后,患者眩晕之感大大好转,恶心欲呕现象缓解不少。

这时候,茯苓皮改成9克,再投5剂。

这一次,患者眩晕之感大大减轻,呕吐现象消失,只是偶尔恶心。

这时候,医家用泽泻12克,白术18克,水煎服。

这个方子,患者服用了30剂。

最后,患者诸症悉平,完全恢复正常,而且随访三年,从未复发过。

据说,曾经提出质疑的患者家属,被疗效完全折服,甚至从此对中医产生了浓厚兴趣。

这就是医案的基本经过。我当初在参加经方学习班的时候,听同学们分享过这个案例。据说,这是河南名家赵清理先生的验案。

这里面什么道理呢?

其实,这个患者的舌脉特点,并不鲜明。唯一值得重视的,是他舌体偏胖,伴随全身乏力。

这个,我们考虑就是脾虚湿盛了。脾虚湿盛,上犯于舌,舌体失养,所以舌体偏胖大。而这个脾虚湿盛,在中医眼中,又恰恰是引发患者眩晕的缘由。

具体说,我们的脾,主运化。脾虚,运化失常,则痰湿内积。痰湿存在于体内,怎么就引起眩晕呢?

我们打个比方——人,好比不停游走的一条船。

体内的津液,就是船下的水。

如果风平浪静,则船行平稳,我们就不会觉得眩晕。

相反,如果脾虚湿盛,痰湿内积,那就相当于水面暴涨,身体活动时波浪顿起。这时候,人体这条船就不稳当了,人的感觉自然就会眩晕、欲呕。这就和晕船差不多。

所以说,要想改变这个状态,就是健脾利湿。

医家用的方法,就是泽泻汤加减。初诊,以泽泻利水,白术健脾燥湿,茯苓皮利水除湿。后来病情大为好转,直接用泽泻白术健脾除湿,精兵直进。

就这样,患者很快见到疗效。

这些,就是中医治疗此病的道理。它和西医的视角,不太一样。

西医,通过精密的解剖技术,找到了局部的病理改变。中医呢,没有精细的解剖,找不到病理改变,但是它从身体的整体性出发,从人和自然关系的整体性出发,提炼出痰湿对眩晕的诱发作用。

两种理念谁好谁坏,说不清。但有一点不容置疑:只要治疗有效,就是科学的理念。

当然,如果说非要找到相似的、可以沟通结合的点,那就是,所谓膜迷路积水,其实就是痰湿的表现。泽泻、白术、茯苓三味药,通过化痰利湿,把“膜迷路积水”的问题解决了,所以患者的病就好了。

当然,这也只是一种理论上的解释,不一定完全恰当。

医案故事,我说完了。

现在,让我们努力地思考一下。

当代人,对中医有信仰的人,为啥越来越少。

就拿这内耳眩晕病来说吧。习惯于物质分析的我们认为,既然问题出在膜迷路积水,就必须将它作为治疗的中心。任何离开了这个中心的治疗,都是不靠谱的。

但这些,仅仅是小聪明。解剖得那么精细,视野那么小,这当然是小聪明了。

为什么,我们不把眼界扩大一点,从宏观的角度来理解这个事儿呢?难道说,所谓积水,只在这一处?如果全身没有让积水形成的环境基础,局部的病变,怎么可能产生?与其孜孜不倦地治疗局部,不如大刀阔斧地改善整体。患者脾虚湿盛的状态被改变了,所谓的膜迷路积水,又怎么可能存在?

显然,小聪明,挡住了我们的大智慧。于是,我们对偏于整体思维的中医,越来越难以理解,直至怀疑它,甚至否定它。

所以,我们要想理解中医,必须学会换个视角看待身体,看待人和自然的关系。人,从自然中来,与天地万物相通,受世间一草一木的影响。过于割裂地观察身体和疾病,显然是不明智的。对不对?

好了。这个事儿,文老师就给你啰嗦这么多。我感谢你的阅读。

文君然

转载请注明:
http://www.iqwpb.com/jbzd/14319.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网站首页 版权信息 发布优势 合作伙伴 隐私保护 服务条款 网站地图 网站简介
    医院地址: 健康热线:
    温馨提示:本站信息不能作为诊断和医疗依据
    版权所有 2014-2024
    今天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