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样是颈椎病,为什么有的人头晕,有的人

2019-2-11 来源:本站原创 浏览次数:

头痛、头晕是常见症状,因各种原因导致椎动脉血流改变或上位颈神经卡压所引起的头痛、头晕在临床并不少见,此类病人往往得不到明确诊断和正规治疗而导致病情迁延,给患者带来很大痛苦。那么,如何诊断和分辨呢?

目前有相当一大部分的专家认为,颈源性眩晕、颈源性头痛的病理学定义不标准,治疗不规范,解剖、生理学上看也不够清晰。所以很多人建议,对这个概念的疾病诊断要保持足够谨慎对待。但也有部分专家从临床角度考虑,认为颈源性眩晕和头痛作为一种综合征,具有一定的诊断和治疗价值。那么,颈源性眩晕和颈源性头痛是否作为一种疾病存在呢?

颈源性眩晕VS颈源性头痛:从诊断标准开始

根据颈源性头痛诊断标准(-CHISG,颈源性头痛国际研究组)所列,颈源性头痛的主要诊断标准有6条,在临床实际工作中,最常见的是第一条,即颈部症状和体征。具体可描述为:

1)颈部活动和(或)头部维持于非常规体位时,或在头痛侧的上颈段或枕部压迫时,出现头痛症状加重;

2)颈部活动受限;

3)同侧颈、肩或上肢呈非根性疼痛,或偶有上臂的根性痛症状。值得注意的是,激痛点(MTrP,扳机点、触发点、压痛点等)同样适用于颈源性眩晕,在实际诊治患者时寻找到这些点非常重要。

诊断性麻醉阻滞不仅可以明确诊断,也可用于治疗,不仅可用于颈源性头痛,也可用于颈源性眩晕,并且在科研中也是必不可少的因素之一(注释2);头痛发生于单侧,不转移时,可用作科研判断症状补充(注释3)。

颈源性头痛的特点主要有:

1)头痛程度中等,无跳痛及撕裂性疼痛,通常起于颈部;

2)每次发作持续时间不等;

3)发作呈持续性头痛或波动性。颈源性头痛多发于女性,当发作时使用消炎痛和麦角胺等药物治疗无效,部分患者头痛频发发作因有严重的颈部间接创伤史。

在各种与颈源性头痛发作有关的症状中,偶尔会出现较为严重的症状,包括恶心、恐声/恐光、眩晕、病变侧视力模糊、吞咽困难、病变侧眼睑水肿等。麻醉阻滞是目前较为常用且安全性、有效性和患者接受程度均较高的一种诊断和治疗方法。具体包括了枕神经阻滞、星状神经节阻滞、颈部椎间孔注射阻滞、扳机点阻滞等多种部位诊断治疗。

前面的内容中很多地方提示了颈源性头痛与颈源性眩晕在症状上的边界模糊以及诊断时的定位不准确,那么什么才是颈源性眩晕呢?它的定义是凡由颈椎及其周围临近组织病变累及椎动脉所引发的眩晕统称为颈源性眩晕。粟秀初等人编写的《眩晕》第二版中也提出,当椎动脉受累引起锥-基底动脉远端分支内耳迷路或前庭神经核的缺血缺氧时即可引起眩晕。

颈源性头痛与颈源性眩晕诊断标准的“交集”

从颈源性眩晕的定义被提出以来,关于其是否代表单独的一类疾病一直存在争论。颈性眩晕在过去的命名繁多,包括颈后交感神经丛综合征、颈椎综合征、椎动脉压迫综合征、椎动脉供血不足、颈前庭综合征、颈性偏头痛等。这些命名虽然复杂,但均指代与颈椎有关的,以眩晕为主诉的椎动脉供血不足和颈后交感神经综合征为主的症候群或综合征。实际上颈性眩晕的症状也不仅是眩晕,通常患者也会伴有头颈肩痛、头痛、恶心、呕吐、耳鸣、视力障碍、潮红、出汗、心悸、高血压、手足麻木、脑鸣、便意、倦怠、注意力不集中等。

我国专家在年发表了一篇关于颈性眩晕的专家共识,里面提出目前尚无颈性眩晕的统一诊断标准,倾向于采用排除法诊断。在做出诊断时患者至少应有以下特征:1)头晕或眩晕伴随颈部疼痛;2)头晕或眩晕多出现在颈部活动后;3)部分患者颈扭转试验阳性;4)颈部影像学检查异常,如颈椎反屈、椎体不稳、椎间盘突出等;5)多有颈部外伤史;6)排除了其他原因。诊断做出依据需要符合上述特征,对治疗方法的建议为主要纠正不良的头颈部姿势、理疗和局部封闭等。

根据范医生的经验,这两种疾病在诊断时通常可以采用并鉴的方法。二者在一定程度上具有十分密切的病理、生理、解剖包括治疗方案上的交集。

首先,二者的交集在于无论是颈源性头痛或颈源性眩晕,病因均是来源于颈部;第二,头痛和眩晕常伴随发作,同时均可能出现恐声/恐光、恶心、病变侧视力模糊、吞咽困难、病变侧眼睑水肿等其他症状,偶尔较严重;第三,在共同的影像学辅助检查中,无论是X线,还是MRI、MRA、CT、TCD等,对这两种症状的扫描结果所见大致类似。

颈源性眩晕/头痛:源自颈之何处?

年,Barre首先报道了颈椎关节刺激椎动脉交感神经丛可诱发眩晕、头痛、颈痛等症状。年,Rocharx根据眩晕与交感神经的关系提出了“颈性眩晕”的概念。年,DennyBrown首先提出了“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症”(VBI)的概念。直到年,我国全国颈椎病专题讨论会对颈椎病进行了统一,其中椎动脉型颈椎病和交感型颈椎病都可出现颈源性眩晕。

颈源性病因有很多,常见的主要包括1)颈椎病变;2)颈椎不稳定;3)颈椎间盘病变;4)颈软组织病变;5)血管病变等。在这些病因中,头颈部位置异常可能是导致它们发生的重要元凶。

关于颈源性眩晕的来源,学界目前比较认可的主要为交感神经刺激学说(Barre,)、椎动脉压迫学说(Sheehan,Bauer,)和颈部运动感受器本体感觉传入错乱学说(Wyke,)等。

颈部、枕部单个或多个组织结构,包括椎间盘、神经、骨、骨膜、钩突关节、后关节面、肌肉、韧带甚至环绕神经的静脉丛均可引起颈源性头痛。并且头痛常常不表现在它的病理改变部位,如枕神经分布区和三叉神经支配区等。这是由于三叉神经脊束核与高位颈髓(C1、C2、C3)传入纤维在后角的中部及腹侧汇聚,且除三叉神经外,嗅神经、面神经、舌咽神经、迷走神经传入支的终末纤维与第1~3颈神经后根传入纤维在颈髓1~2后角内联系,形成了三叉神经颈髓复合体。高位颈神经支配的结构繁多复杂,任何受支配的结构受到刺激时都有可能传与上述复合体,导致疼痛的出现。此外,机械刺激、炎性水肿、肌肉痉挛等都可以导致颈源性头痛的发生。

可以说,颈源性头痛与眩晕拥有非常多的共同的解剖、生理及病理生理基础,在做临床诊断时需要仔细甄别。

总体上讲,颈源性头痛、眩晕在不正常的头体位中的发病率较高。长期伏案工作人群以及不良的职业生活、学习姿势、习惯等非常容易诱发颈源性头痛和眩晕。对于部分患者来说,既往有颈部损伤史,尤其是颈部意外性损伤,对于诊断该病十分重要。

颈源性眩晕在眩晕中发病率约占10%,多发生于老年人。但是目前,该病也面临着发病率逐渐上升、患者年轻化的现象。

颈源性头痛/眩晕与影像学改变有关联吗?

颈部症状体征影像学的改变与头痛眩晕是存在三种关联,体现在时间上关联;症状、体征,特别是MTrP(激痛点)关联以及治疗效应关联。

临床上经常有人质疑影像学检查对于诊断头痛、眩晕的重要性。目前越来越多的证据也提示,CT/MRI等都无法显示颈源性头痛或者颈源性眩晕患者颈部特征性的病变。因此它们无法为颈源性头痛或眩晕的诊断提供一个客观的具有因果关系的依据。

在诊断过程中,需要主要一些问题。首先,无论是颈源性头痛或是眩晕,都只能作为一个综合征的概念,这样使诊断就不能细致,只能做出笼统的描述。第二,关于颈源性头痛和眩晕的发病机制目前尚未完全阐释清楚。这也就造成了目前尚未出台明确的诊断标准,也导致了临床治疗时的方法各异,疗效不一。年,中国眩晕诊治出台了最新的多学科专家共识,提出对颈性头晕的概念和机制仍持谨慎的态度,需要进一步研究。

颈源性头痛/眩晕的治疗

上面提到目前临床上缺乏统一的治疗标准,所以在面对患者时,具体需要采取的治疗措施主要还是分为针对眩晕/头痛的对症治疗以及寻找颈部病因的对因治疗。

对眩晕的治疗有一套标准的治疗流程,包括发作期的一般处理、药物治疗,间歇期的康复治疗、预防发作以及共同的病因治疗等。针对颈源性眩晕,根据不同的疾病分型也应给予不同的治疗措施。如椎动脉型需要改善血供;交感型需要抑制交感神经兴奋;本体感觉型给予肌松剂治疗;对于怀疑有炎性反应参与的患者还应给予抗炎治疗。

鉴于颈源性眩晕、颈源性头痛发病最根本的共同点是颈源性,病因大致相同,因此治疗时这两种综合征可以采取关联治疗。并且颈部的症状、体征也大致相同,针对颈椎症状体征的治疗措施也基本相同。神经阻滞麻醉的方法也是一种简单、有效的治疗手段。

同样,非药物治疗也非常重要。除临床治疗外,还应对患者采取适量的健康教育,包括对生活、工作、学习方式的调适;理疗、针刺、推拿等保健方法以及心理干预等,都有可能对缓解颈源性头痛、眩晕症状起到意想不到的疗效。

综上所述,颈源性头痛/眩晕作为一种综合征,涉及到了骨科、神经内科、理疗科、医学心理科甚至社会工作者等多方面、多学科、多角度的共同影响。随着现在整合医学的兴起,对于综合征的综合治疗方案受到越来越广泛的支持。对于患者来说,药物疗法可能只是缓解症状的一种手段,但结合上述各种非药物疗法,找出最优方案综合治疗,才能最有效达到标本兼治、恢复健康的目的.

中医所论述的痿症指外感或内伤,使精血受损,因多发生在下肢,故又有“痿蹙”之称。包括:脱髓鞘、多发性硬化、脊髓炎、格林巴利综合症、周围神经病、神经炎。

  1.肺热津伤,津液不布感受温热毒邪,高热不退,或病后余热燔灼,伤津耗气,皆令“肺热叶焦”,不能布送津液以润泽五脏,遂成四肢肌肉筋脉失养,痿弱不用。此即《素问·痿论》“五脏因肺热叶焦,发为痿蹵”之谓也。

  2.湿热浸淫,气血不运外感湿热之邪,或久居湿地,冒受雨露,感受寒湿之邪郁遏化热,或饮食不节,生冷肥甘太过,损伤脾胃,脾不能运化水湿而内生湿热,若湿热未及清除,濡滞肌肉,浸淫经脉,气血不运,肌肉筋脉失养而发为痿病。此即《素问·生气通天论》所谓“湿热不攘,大筋软弱,小筋弛长,软短为拘,弛长为痿”之义。

  3.脾胃受损,精血不足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五脏六腑,四肢百骸赖以温煦滋养。若素体虚弱,久病成虚,或饮食不节,脾胃受损,脾胃既不能运化水谷以化生气血而精血不足,也不能转输精微,五脏失其润养,筋脉失其滋煦,故发为痿病。正如《医宗必读·痿》所云:“阳明者胃也,主纳水谷,化精微以滋养表里,故为五脏六腑之海,而下润宗筋……主束骨而利机关”;“阳明虚则血气少,不能润养宗筋,故弛纵,宗筋纵则带脉不能收引,故足痿不用”。

  4.肝肾亏损,髓枯筋痿素体肝肾亏虚;或因房色太过,乘醉人房,精损难复;或因劳役太过而致肝肾亏损;或五志失调,火起于内,耗灼精血,均可致肝肾亏损。肝血不足,肾精亏虚,肝不主筋,肾不主骨,髓枯筋痿,肌肉也随之不用,发为痿病。另外,也有因实致虚者,如湿热留滞不化,下注于肝肾,久则亦能损伤,导致筋骨失养。《脾胃论·脾胃虚弱随时为病随病制方》:“夫痿者,湿热乘肾肝也,当急去之,不然则下焦元气竭尽而成软瘫”,恤指这种情况。

  田丰,男,出身中医世家,自幼苦读医术,毕业于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世家从小受长辈熏陶,后期进修全国协和医科大学。从事研究治疗痿症类疾病,免疫力疾病。临床工作40余年,以扎实、渊博的医学理论知识认真钻研,结合丰富的临床经验,不断学习新疗法,最终形成了一套独特的中医药治疗风格,并总结出多例治疗痿症良方。在中医杂志发表研究论文20余篇,多篇被评为医学优秀论文,对治疗痿症有独特见解。

  痿症其病理性质有虚有实,一般是热证、虚证居多,虚实夹杂者亦不少见。热证以虚热为多,湿热为患则属实;虚证为精血亏虚,亦有气虚者;因虚不运,痰湿、死血、湿热、湿邪、积滞等,都可兼夹发生。

  田丰大夫结合几十年治疗痿症的临床实际经验,采用滋精健脾,健运脾胃,补益肝肾,疏通经络,营养修复神经等独特治疗方案,以“助鞘昇髓养元疗法”为主方,已经为很多深受痿症折磨的患者解除了痛苦,深受广大患者接受。

助鞘昇髓养元疗法治疗原理:从“病情控制、源头修复、阴阳平衡”三方面入手,强调“内调外治,标本兼顾”。通过口服中药,分阶段把受损的髓鞘进行修复,使髓鞘里的神经传导功能恢复到正常

(一)清理其内毒素,打通受阻经络,增加药物的渗透吸收,让身体恢复

到一个纯净的内环境,使其血液流通,营养物质得到充分的吸收。

(二)帮助髓鞘进行修复,修复的过程及其缓慢,要在保证完全没有加重疾病的外因下进行修复,而受到外环境的影响,这种修复是不可能达到的,所以,一定要经过经过排毒的阶段,进而修复髓鞘,恢复正常细胞代谢,迅速逆转神经细胞组织病变状态,修复受损细胞、激发促进神经细胞的增殖,当星形细胞达到正常覆盖后,开始修复基膜。

(三)最后一步是巩固,前期的治疗必然重要,不过最后一步也必不可少。前期的治疗机体各链接相对薄弱,以防止发生脱落,最后一步的巩固期必不可少。协助脏腑、神经、结缔组织恢复气血畅通、阴阳平衡。使之达到彻底的康复。

在治疗过程中,需要患者坚持用药,遵医嘱用药,才能达到完全治愈

助鞘昇髓养元疗法

赞赏

人赞赏

长按







































北京中科医院荣获品牌影响力企业荣誉称号
白癜风专家有哪些

转载请注明:
http://www.iqwpb.com/jbzd/10438.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首页 版权信息 发布优势 合作伙伴 隐私保护 服务条款 网站地图 网站简介
    医院地址: 健康热线:
    温馨提示:本站信息不能作为诊断和医疗依据
    版权所有 2014-2024
    今天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