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麻素治疗眩晕症的效果分析
2018-4-19 来源:本站原创 浏览次数:次作者:李阳,周丽娟,涂畅
眩晕症主要表现为存在空间定位能力上的障碍,从而引发位置与动性的错觉状态,也可以将发病原因集中在前庭、视觉与本体感觉的三联系统中受到刺激或者产生病变。数据表明,在内科与耳鼻喉科患者中分别有5%与15%有过眩晕症。天麻素对于该病主要是可以达到镇痛、镇静、血管扩张等目的,从而有效改善头痛与眩晕等疾病症状。为了探究天麻素对眩晕症的治疗效果,本研究选用了具体的病例,并进行分组对照,显示出了天麻素的优势,现报道如下。
资料与方法
一般资料:选取本院近两年收治的眩晕症患者例进行观察与研究,其中男性58例,女性42例,年龄32~68岁,平均年龄(50.2±4.1)岁;将所有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病程0.5~48h,平均病程(6.2±1.5)h;疾病类型:耳源性14例,椎基底动脉供血缺乏15例,高血压性21例;观察组患者病程0.4~46h,平均病程(5.7±1.1)h;疾病类型:耳源性12例,椎基底动脉供血缺乏14例,高血压性24例。对两组基本资料进行分析显示差异不显著(P>0.05)。
方法:所有患者采用常规治疗,如止吐与补液,注射利多卡因与山莨菪碱注射液。利多卡因1mg配伍25%葡萄糖40mL静脉滴注,1次/d用药,1个疗程为14d;山莨菪碱注射液每天用药1次,每次10mg肌注用药,1个疗程为3d。观察组在常规治疗上添加天麻素注射液,将mg药液配伍5%葡萄糖mL做静脉滴注,每天1次用药,1个疗程为14d。
评估观察:对两组治疗前后脑血流速进行观察与对比,并将疗效根据情况进行分级,主要依据症状程度改善情况而定,症状程度分为0~3级,0级为无眩晕,1级为自觉性头晕,2级为轻度的眩晕,无法稳定走路,3级为严重性眩晕,需要卧床与闭眼才能缓解症状。共分为显效、有效、无效:显效标准为治疗后症状程度减少2级及以上;有效标准为眩晕程度减少1级;无效标准为所有症状未发生改善,甚至出现加重态势。
统计学方法:产生的所有数据使用SPSS15.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并使用均数加减标准差表示计量资料,并采用t检验,使用率对计数资料进行表示,并进行X2检验,P0.05表示差异显著。
结果
两组治疗前后脑血流速比较:治疗前两组脑血流速间不存在显著差异,经过治疗两组脑血流速均有所上升,观察组的上升幅度更大,组间差异显著(P0.05),具体见表1。
两组疗效比较:经过治疗对两组疗效进行对比,观察组的显效率及总有效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显著(P0.05),具体见表2。
讨论
眩晕主要是由于脑部供血产生异常障碍而导致一过性缺血引发的眩晕,例如颈椎病、动脉硬化、血液高黏稠度引发的脑组织的血流灌注降低,此外还可能是因为增生导致的椎基底动脉组织受到刺激而引发交感神经异常兴奋,进而促使去甲肾上腺素与交感胺的大量释放,进而引发椎基底动脉的异常痉挛,导致眩晕的发生。在治疗上,主要是改善脑血流状况,同时做好抗血小板集聚治疗。天麻素可以有效让外周与中央血管得到扩张而减少血管阻力,提升椎基底动脉的血流量,调整脑组织血液循环。同时可有效达到镇静与抑制兴奋中枢功效,改善神经衰弱;可以改善大脑神经系统功能,提升神经组织的分辨能力。
来源:北方药学,年第14卷第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