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避免服用阿司匹林导致的消化道损伤
2018-3-2 来源:本站原创 浏览次数:次随着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增高,阿司匹林的服用已经深入我们的生活当中。除了冠心病患者外,还有大量非冠心病患者被医师推荐服用阿司匹林(一级预防)。
但服用阿司匹林是一柄“双刃剑”,除降低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还有着诸如消化道损伤、出血、过敏反应、水杨酸反应、雷耶综合征、致畸作用等等的副作用。
其中阿司匹林引起的消化道损伤是常见的临床事件,也是患者时常关心的问题。其常见的症状有恶心、呕吐、上腹部不适或疼痛、腹泻、呕血或黑便等,常见的病变有消化道粘膜糜烂、溃疡,严重的甚至是威胁生命的消化道出血或穿孔。下面我们就来谈一谈如何避免服用阿司匹林导致的消化道损伤。
01小剂量服用
在一定范围内,阿司匹林的抗血栓作用不会随剂量增加而增加,但消化道损伤风险会增加。有研究显示,服用阿司匹林mg/d的患者比服用阿司匹林mg/d的患者出血事件发生率多出了3倍。因此,长期服用阿司匹林的患者应该选择最低有效剂量75-mg/d。
02选择阿司匹林肠溶片
阿司匹林对胃粘膜有直接损伤作用,肠溶型阿司匹林对胃粘膜的直接损伤作用较非肠溶型小。
此外,服用阿司匹林肠溶片时应该空腹。就拜阿司匹灵来说,其在胃酸PH3的情况下并不崩解。饭后胃酸稀释,此时服用拜阿司匹灵会导致其在胃中崩解,直接损伤胃粘膜。
03筛查、根除Hp(幽门螺旋杆菌)
服用阿司匹林的Hp感染阳性者发生十二指肠溃疡以及胃溃疡的风险要比Hp感染阴性者高得多。对于长期服用阿司匹林的人来说,Hp感染阳性也是消化道出血的独立危险因素。因此,长期服用阿司匹林前应检查Hp,阳性者应根除。
04在医师的指导下用药
一般情况,下列三者需在医师的指导下用药:
(1)年龄超过65岁的老人。高龄本身就是消化道损伤的独立危险因素,但是65岁以上的老人能从抗血小板的治疗中得到更多的益处,需要专业医师权衡。
(2)有消化道疾病史的患者。有消化道出血、溃疡等病史以及消化不良、胃食管反流症状的患者,长期服用阿司匹林会增加消化道损伤的风险。
(3)联合用药的患者。联合用药包括联合华法林等抗凝药物、联合其他非甾体抗炎药、联合其他抗血小板药物(如氯吡格雷、替格瑞洛等)、联合糖皮质激素类药物,这些联合用药可以明显增加消化道损伤以及出血的风险。
除了以上四点,还应该注意饮食,戒烟戒酒。
12个月内为长期服用阿司匹林者发生消化道损伤的多发阶段,3个月为高峰阶段,此时间应该格外注意。
再长的路,一步步也能走完,再短的路,不迈开双脚也无法到达。颈性眩晕是怎么回事?
撰稿:张艳徐浩
颈性眩晕定义
眩晕是指患者感觉周围物体或自身在旋转、升降和倾斜的运动幻觉。颈性眩晕指由于颈部病变引起椎动脉供血不足所致的眩晕。。
颈性眩晕病因
常见病因包括颈部周围骨骼、肌肉、韧带、椎动脉解剖结构及功能异常,如颈部软组织炎症,颈椎失稳,颈椎外伤或颈椎管狭窄等,其中以颈椎病致椎-基底动脉缺血是引起颈性眩晕症状的主要原因。与颈性眩晕有关的颈椎病主要是椎动脉型和交感型。交感型颈椎病所致的颈性眩晕是由于交感神经兴奋导致椎基底动脉血管收缩,引起一些后循环供血不全的临床症状,如眩晕、恶心、呕吐等。而椎动脉型颈椎病所致的颈性眩晕是由于椎动脉压迫进而引起供血不足。
症状特点
颈性眩晕为发作性眩晕,常在头部过度后仰或转动某一方位时发生,停止后仰或扭转时,症状消失或明显减轻,又称位置性眩晕。可伴有脖子发硬、耳鸣、视觉障碍(视物模糊、眼干、眼胀、眼涩)、头颈肩痛、恶心、呕吐、出汗、心悸、上肢麻木等症状。
检查手段
1.X线可见颈椎椎体、椎间盘、钩突关节退变和项韧带钙化,颈椎生理曲度变直等改变。
2.经颅多普勒脑血流图可见椎基底动脉血流量减少。
预防颈性眩晕的小方法
1.多活动颈部,特别是伏案工作年轻人、学生,中老年人更应如此。可以做“米”字颈椎操,利用碎片时间活动颈部。
2.尽量不突然扭转颈部,不过度持久地仰头。
3.天寒时,应注意颈部的保暖,因颈部受凉也是眩晕的诱发因素之一。
4.颈椎病与骨质疏松也有关系,应常喝牛奶,晒太阳,必要时服用钙剂。
5.枕头与此病也有关系,枕头的软硬度应合适,不可过高或过低,其高度最好是自耳到同侧的肩外缘的高度,即侧卧时正好保持颈部的固有位置,不倾斜。
颈性眩晕中医特色诊疗
1.推拿手法:
推拿对本病的治疗有很好的疗效,大致分为以下几类:
(l)局部调整椎体关节位置手法常用的有:冯氏脊柱定点旋转复位法、龙氏正骨、拔伸旋转推扳复位法、韦氏旋转复位法、颈椎旋转微调手法等;(2)整体调整脊柱手法;(3)椎旁或局部软组织放松手法;(4)配合点穴、针灸、牵引等其他物理疗法。
2.颈椎牵引:
对老年人,椎间隙变窄,骨质增生明显的病人可做颈椎牵引治疗。10次为1个疗程。根据病情需要,间隔3~5天继续牵引。
3.针灸治疗:
针灸为治疗颈性眩晕常用手段,且疗效肯定。取穴一般以督脉、足太阳膀胱经、足少阳胆经、手少阳三焦经上穴位为主。常用穴位有:颈夹脊、百会、天柱、风池、阿是穴等。治疗后椎动脉平均血流速度和血管搏动指数明显改善,极大程度地改善了患者的眩晕等症状。
4.中医中药:
中医中药治疗颈型眩晕依托于辨证论治思想,主要证型有:肝风痰瘀型、肝阳上亢型、气虚血瘀型、痰浊上蒙型、水湿内停型,采用同病异治治疗理念,取得较好疗效。
5.针刀治疗:
针刀治疗一方面可直接松解颈部紧张的筋膜、肌肉,降低软组织内的压力,缓解其对椎动脉的压迫;另一方面可破坏颈椎的病理构架,重新恢复其动态平衡状态,达到治疗本病的目的。
颈椎很重要,保健要做好,从小就注意,长大万事好!
医院·徐浩大夫长按识别湖南白癜风医院湖南白癜风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