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发性和原发性良性发作性位置性眩晕残余头
2018-3-2 来源:本站原创 浏览次数:次作者:胡进,傅伟达,尤克,陆霞
良性发作性位置性眩晕(BPPV)是临床上最常见的周围性眩晕疾病,其临床表现主要为头部活动到特定的位置诱发的短暂性眩晕。原发性BPPV占了其中大部分,但也有一部分的BPPV患者继发于外周前庭病变及头部外伤。无论是原发性BPPV还是继发性BPPV,目前治疗最有效的方法为耳石复位治疗,通过一次或多次耳石复位治疗后,大部分患者在复位后能取得明显的效果,眩晕感觉及眼震能得到控制。但仍有一些患者在耳石复位成功之后遗留有一些非特异性主观症状,表现为持续性存在的非旋转性头晕、昏昏沉沉、行走不稳感、飘浮感等症状,或患者仅仅在头部活动、行走和站立时出现上述症状,但不伴视物旋转、恶心呕吐等症状,因此被称为眩晕后残余症状。对复位后的BPPV患者有一定生活质量上的影响,有的患者因为恐惧担心,对曾经引起眩晕的特定位置有很大的恐惧感,活动受到限制,甚至无法完成日常工作及生活。目前对残余头晕症状的评估较多采用眩晕障碍量表(DHI)来进行评估。近年来国内对原发性BPPV残余头晕的报道已有较多的资料,但对于继发性BPPV残余头晕的资料,特别是继发性BPPV残余头晕的发生率、持续的时间及严重程度等情况,目前国内的报道仍较少,本研究通过收集继发性BPPV患者和原发性良性发作性位置性眩晕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两者之间的残余头晕的发生率、持续时间及DHI分数的情况,从而更好地指导继发性良性发作位置性眩晕的临床治疗,并且为进一步针对继发性BPPV的处理和早期干预提供了相关的临床资料,现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临床资料:选取年5月-年12月来我院神经内科门诊及住院接受治疗的确诊为BPPV并行耳石复位术成功复位的患者例,其中后半规管患者例,水平半规管患者40例,后半规管合并水平半规管患者6例。按照是否继发于其他疾病分为原发性BPPV和继发性BPPV两组,其中继发性BPPV患者73例(继发于突发性耳聋34例,继发于前庭神经元炎22例,继发于头部外伤9例,继发于偏头痛性眩晕8例),原发性BPPV患者例。2组患者的性别(男性71例,女性52例;男性39例,女性34例)、复位前病程(7.44±4.32)、(6.67±3.98)和平均年龄(49.51±16.50)、(51.81±19.4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BPPV患者详细询问相关病史,并且进行神经系统体检和眩晕有关的体检,包括Dix-Hallpike试验、仰卧侧头位试验等。入组标准:①有因头部活动到特点的位置而诱发的短暂眩晕发作的病史。②有3~5s的潜伏期,潜伏期持续时间<60s,同时具有疲劳性的特点。③特征性试验:检查发现Dix-Hallpike试验阳性和/或仰卧侧头位试验阳性。排除标准:①因有耳石复位术的禁忌症无法复位的患者;②在眩晕急性期间接受过其他物理治疗的患者;③同时合并其他中枢性疾病、控制不良的高血压、眼科疾病、酒精中毒的患者。
诊疗方法:
特征性试验:后半规管及水平半规管的特征性诊断性试验分别选用Dix-Hallpike试验及仰卧侧头位试验。Dix-Hallpike试验后半规管BPPV阳性表现为垂直上视和旋转性眼震(右半规管顺时针、左半规管逆时针),前半规管BPPV阳性表现为垂直下视和旋转性眼震(右半规管逆时针,左半规管顺时针)。仰卧侧头位试验水平半规管(HC-BPPV)阳性表现为出现水平位置性眼震。
复位成功标准:患者采用相应的耳石复位术直至复位成功,因无前半规管BPPV患者,因此所有后半规管BPPV患者采用Epley法或Semont法进行复位,而水平BPPV患者采用Gufoni法或Barbecue翻滚法进行复位。复位成功标准:位置性眩晕和眼震消失,位置试验阴性。复位成功后,按复位结果分为完全缓解或部分恢复伴有残余头晕。残余头晕定义为复位后留有不稳定感或头昏目眩但不伴有旋转性和/或位置性眩晕,对有残余头晕的患者进行DHI分数评定,随后每周通过门诊或者电话随访,共随访1个月,收集患者残余头晕的相关资料,从而确定有残余头晕症状患者的残余头晕持续时间。
观察指标:比较原发性BPPV和继发性BPPV患者残余头晕的发病率、持续时间、复位成功时有残余头晕患者的DHI分数。
统计学方法:应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率比较使用X2检验,计量资料以表示,采用成组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2组患者残余头晕的发生率比较继发性BPPV组残余头晕的发生率为65.75%,原发性BPPV组为49.59%,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组残余头晕持续时间和DHI分数比较复位成功后2组发生残余头晕症状的持续时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且DHI分数相比也有统计学意义(P<0.01),见表2。
讨论
近年来,随着临床医生对眩晕相关疾病的日益重视,作为最常见的外周性眩晕,良性发作性位置性眩晕的诊断和治疗已经被广大临床医生接受。作为最基础和最有效的治疗办法,手法复医院得到了极大的推广,并且相关的文献也越来越多。不过我们也应该认识到,虽然手法复位能有效控制BPPV患者的眩晕及眼震情况,但部分患者在手法复位治疗成功,眩晕及眼震消失之后仍遗留有残余头晕症状,而且残余的头晕症状会对BPPV患者的生活造成一定的影响。对于此类残余头晕的相关因素国内虽然也有相应的报道,但对其产生的原因仍不完全清楚。目前有多种可能的解释:①自主神经功能障碍是引起耳石复位后残余头晕发生的其中一种可能。②国外也有学者认为残余头晕与焦虑有关。目前已有使用抗焦虑药物治疗耳石复位后残余头晕症状取得一定疗效的经验。③BPPV可能存在多种发病机制。InagakiT等对5例患者的颞骨进行了研究,认为病理生理机制是神经元变性,而不仅是机械刺激感受器,并认为患者在复位成功眼震消失后仍有主观症状可能与此有关。④耳石复位后由于需要更多的中枢适应而导致恢复延迟。⑤也有学者认为残余头晕的发生是由于半规管内的耳石重新归位至椭圆囊新的位置,这种情况改变了耳石器的适应性,导致对椭圆囊感觉上皮产生刺激,需要时间重新适应。目前国内学者对于原发性BPPV手法复位后残留头晕症状有所湖南白癜风医院湖南白癜风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