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人眩晕的常见原因

2017-1-26 来源:本站原创 浏览次数:

眩晕是临床的常见症状,尤其在当今老龄化社会,老年人眩晕的发病率不断增加。引起老年人眩晕的病因多种多样,在寻找病因之前,我们有必要先辨清头昏、头晕、眩晕各自是怎么样的症状,以免混淆不清。头昏主要表现为持续的头脑昏沉不清醒感,系由大脑皮质高级神经活动功能降低所致,与头颈和躯干的活动无关。多伴有头重、头闷和失眠等其他神经官能症,劳累和紧张时加重,休息和心情轻松时减轻。多见于神经衰弱或慢性躯体性疾病等病人。头晕主要表现为间歇性的头重脚轻和步态摇晃不稳感,多于行立起坐卧等动作中或用眼时加重。临床上常见的有以下几种:   眼性头晕伴有视物模糊不清,系由视力障碍或眼肌麻痹所致。头晕于睁眼、用眼时加重,闭眼后缓解或消失,多见于屈光不正、视网膜黄斑病变和各种先天性眼病等导致的视力障碍以及眼外肌麻痹(常伴有复视)等。深感觉性头晕伴有踏地不实和踩棉花样不稳感。多于行立起坐等活动中出现,动作停止后消失,闭眼和暗处加重,睁眼和亮处减轻。多见于亚急性后侧索联合变性、后索硬化和末梢神经炎等神经系统疾病。小脑性头晕伴有行立等活动中的醉酒样步态不稳感。睁闭眼无影响,这与深感觉性头晕有别。多见于小脑炎、血管病和外伤等病人。耳石性头晕伴有行立起坐卧和翻身等活动中的不稳感,系由内耳耳石平衡功能障碍所致。头晕多在头位和(或)躯干直线活动中出现,动作停止后消失。睁闭眼无影响。多见于丹迪综合征等内耳病变。眩晕主要表现为发作性的而客观并不存在的一种自身或/和外物按一定方向旋转、浮沉、漂移或翻滚感。眩晕发作无定时,持续时间长短不一,常可由过劳、激动、失眠、月经来潮或烟酒过量等因素而诱发。发病时睁眼、头动和声光刺激时加重,闭眼、静卧不动时减轻,常伴有自发性眼球震颤、错误定位、定向倾倒和恶心、呕吐等症状。多见于美尼尔氏综合征、壶腹嵴顶结石病等病人。引起老年人眩晕的病因多种多样,主要包括:01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其特征是在某些特定的动作之后诱发短暂的眩晕发作,包括躺下、坐起、抬头、低头、翻身或弯腰后直立时,常常反复发作,眩晕持续时间一般小于1分钟。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通常是一种自限性疾病(就是发生发展到一定程度后能自动停止,并逐渐恢复,并不需特殊治疗,只需对症治疗或不治疗即可痊愈的疾病),有时不需要接受任何处理即能自行缓解,但缓解时间较长,一般在1个月左右。02后循环缺血后循环缺血是指椎-基底动脉系统(后循环的颈动脉系统)短暂性缺血发作和脑梗死。椎基底动脉结构异常或病变,如椎动脉夹层、椎动脉粥样硬化等脑血管病变或颈椎旋转性椎动脉闭塞等,均能使椎-基底血管狭窄或闭塞,引起后循环缺血。根据累及的结构不同,后循环缺血可以产生眩晕、平衡感失调、晕厥前状态等多种临床表现。03高血压老年高血压中2/3为单纯收缩期高血压(收缩压≥毫米汞柱且舒张压90毫米汞柱)。由于动脉逐渐硬化,老年人收缩压随年龄的增长而上升,而舒张压在60岁后则缓慢下降,脉压差增大。当平均收缩压上升到毫米汞柱以上时,脑血管自主调节舒缩状态的功能减弱甚至消失,脑血管由收缩转为扩张,过多的血流在高压状态下进入脑组织,可出现头晕头痛、恶心呕吐,甚至意识模糊、昏迷。04神经源性眩晕也称慢性主观性眩晕。是由于躯体性疾病所诱发的急性眩晕没有得到及时治疗。疾病反复发生使前庭中枢或外周系统处于变化的不稳定状态。从而使原发或继发的神经源性眩晕互相影响,迁延不愈。中医看老年性眩晕更强调“眩虚”现代医学从中枢系统、前庭系统、周围血管及精神因素等多方面分析老年性眩晕的病因,而中医在老年性眩晕的病因中更强调“虚”证。张景岳在《景岳全书·眩远》中提出“眩晕一证,虚者居其八九。而兼火兼痰者,不过十中一二耳”,治疗上提出“无虚不作眩”和“当以治虚为主”。虚证以肝肾阴虚和气血不足最多见。老年人肾气渐衰,肾精亏耗。肾主骨生髓充脑,脑为元神之府,为精髓汇聚之处。肾精亏耗,不能生髓充脑,脑失所养,发为眩晕。肾虚有偏阴和偏阳之分,肾阴亏虚,水不涵木,肝失所养,肝阴不足,阴虚阳亢,化火生风,风升火动,上扰清窍,发为眩晕。肾阳虚衰,脾胃虚弱,化源不足或久病耗伤气血,导致气血两虚。气虚则清阳不升,血虚则脑失所养,发为眩晕。中医治疗方面要立足“本虚之体”,明辨气血阴阳的虚损,审清脏腑之虚弱。针对不同虚证、不同脏腑施以补益气血,补脾健运化痰;滋肝肾之阴,熄风降火;填精益髓,化源充沛,清阳得以上养于头窍,眩晕自当安宁。









































北京中科
白癜风的最初症状

转载请注明:
http://www.iqwpb.com/jbjc/6499.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首页 版权信息 发布优势 合作伙伴 隐私保护 服务条款 网站地图 网站简介
    医院地址: 健康热线:
    温馨提示:本站信息不能作为诊断和医疗依据
    版权所有 2014-2024
    今天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