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疗眩晕的针灸
2016-10-2 来源:本站原创 浏览次数:次眩晕(vertigo)是自觉头晕眼花或视物旋转动摇的一种症状,临床上有经常性与发作性眩晕,轻者发作短暂,平卧闭目片刻即安;重者如乘坐舟车,旋转起伏不定,以致难于站立,或伴恶心呕吐等。
中医学认为,多与忧郁恼怒、恣食厚味、劳伤过度及外伤跌仆、头脑外伤等有关。
情志不舒,气郁化火,风阳升动,或急躁恼怒,肝阳暴亢,而致清窍被扰;恣食肥甘厚味,滞脾而痰湿中阻,清阳不升,浊阴上蒙清窍,即“无痰不作眩”;素体虚弱,或病后体虚,气血不足,清窍失养,或过度劳伤,肾精亏耗,脑髓不充等,即“无虚不作眩”;以及损伤跌仆、头脑外伤,瘀血阻窍,均可导致眩晕。总之,眩晕的病位在脑及清窍,与肝、脾、肾相关,其基本病机虚证为气血不足、清窍失养;实证为风、痰、瘀干扰清窍所致。
中医辨证以头晕眼花、头重脚轻,或视物旋转(眩晕)伴恶心欲吐,甚则昏眩欲仆为主症。
(1)实证眩晕兼见耳鸣,头痛且胀,每因烦劳或恼怒而发,头痛加剧,面时潮红,急躁易怒,少寐多梦,口苦,舌质红,苔黄,脉弦,为肝阳上亢;头重如裹,胸闷恶心,食少不寐,苔白腻,脉濡滑,为痰浊中阻;有脑外伤史,头痛头晕,记忆力减退,精神不振,面唇紫暗,舌暗有紫斑,脉涩或细涩,为瘀血阻络。
(2)虚证眩晕动则加剧,劳累即发,面色晄白,唇甲不华,发色不泽,心悸少寐,神疲懒言,饮食减少,舌质淡,脉细弱,为气血亏虚;迁延日久,精神萎靡,少寐多梦,健忘,腰膝酸软,耳鸣,舌红,苔薄,脉弦细,为肾精不足。
1.肝阳上亢:眩晕耳鸣,头痛头胀,遇劳、恼怒加重,肢麻震颤,失眠多梦,急躁易怒,舌红苔黄,脉弦。 取穴:肝俞、行间、风池、侠溪等,针用泻法。 2.肝火上炎:头晕且痛,其势较剧,目赤口苦,胸胁胀痛,烦躁易怒,寐少多梦,尿黄,便结,舌红苔黄,脉弦数。 取穴:肝俞、胆俞、太冲、太阳、三阴交等,针用泻法。 3.痰浊上蒙:眩晕,头重如蒙,视物旋转,胸闷作恶,呕吐痰涎,食少多寐,苔白腻,脉弦滑。 取穴:内关、中脘、丰隆、阴陵泉、头维等,针用平补平泻法。 4.瘀血阻窍:眩晕头痛,兼见健忘失眠,心悸,精神不振,耳鸣耳聋,面唇紫暗,舌瘀点,脉弦涩。 取穴;合谷、太冲、百会、膈俞、膻中、太阳等,针用泻法。 5.气血亏虚:头晕目眩,动则加剧,遇劳则发,面色、爪甲不荣,神疲乏力,心悸少寐,食少纳差,便溏,舌淡苔薄白,脉细弱。 取穴:百会、血海、膈俞、足三里、三阴交、气海等,针用补法,加灸。 6.肝肾阴虚:眩晕久发不已,视力减退,两目干涩,少寐健忘,心烦口干,耳鸣遗精,腰膝酸软,神疲乏力,舌红苔薄,脉弦细。 取穴:肝俞、肾俞、太溪、太冲、照海、神门等。针用补法。
周丽英针灸主任中医师
专家坐诊时间:周一至周五下午
从事临床工作四十多年,擅长针灸、推拿、理疗、牵引等中医传统治疗方法。尤以针灸治疗面瘫、偏瘫、坐骨神经痛、颈椎病、肩周炎、急性腰扭伤、落枕、神经官能症、头痛、失眠、更年期综合症、高血压病、针灸美容、针灸减肥等方面最为突出。
医保定点单位
订阅号:cixinta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