卤煮是道传统名吃,咸香味美,为什么却被称
2023-2-6 来源:本站原创 浏览次数:次头几天看了一段纪录片,记录的是民国时期北平老百姓的日常饮食,在里面看到了卤煮,并且当时吃卤煮的人,就从片子里的情形来看,基本上都是穷人,感觉到太有意思了,按理说,卤煮不便宜啊,怎么成了“穷人的吃食”了呢?卤煮是道传统名吃,咸香味美,为什么却被称作“穷人的吃食”?
说是日常饮食也不是太准确,其实片子里拍摄的,主要是老百姓到外面吃饭的场景。那时候正值军阀混战,民不聊生,看片子里人的穿着,那是真叫一个“破烂”啊。但是大街上还是很热闹的,摆摊的人很多,除了卖各种日用杂品的小摊外,还有很多卖小吃的。
那个时候就已经有了焦圈、豆汁和小烧饼,但是最抢眼的,竟然是卤煮,并且看吃卤煮的人的穿着打扮,绝对应该是当时的底层人士,这彻底颠覆了之前对于卤煮的看法。
按照之前的理解和认知,北京的卤煮属于一道传统知名小吃,价格也不便宜,应该是一种“高大上”的感觉,但是在当时的北平,为什么穷人都吃得起呢?确实让人有些费解。
其实任何事情的出现,都不是偶然的,它跟当时的历史环境都是息息相关的,就比如卤煮。在卤煮出现之前,猪肠、猪肺、猪肝这些所谓的猪下水,在一般人看来其实都是垃圾一样的东西。就拿猪肠来说吧,单是那个臭烘烘的味道,就让人接受不了,更别说拿来吃了。
但是有意思的事情来了,猪肉穷人是吃不起的,而肚里没有油水,又想解馋,那该怎么办呢?于是有人便开始打起了猪下水的主意,变废为宝,看看能不能用这些垃圾东西做出美味来。劳动人民的智慧是无穷的,经过手艺人的反复琢磨和改进,最终还是将这些猪下水做成了美食。
我想,这应该是卤煮这道知名小吃的由来吧,说白了,就是在物质极度匮乏的情况下,人们享用美食的积极性被充分地调动起来,变废为宝,最终用最低等的食材,做出了最高级的美味。其实这并不仅仅体现在卤煮这道小吃上,卤猪蹄、猪头肉、猪耳朵、鸭脖、鸡爪,这些用动物边角料做出来的各种美味,都是同样的道理。
但是话又说回来,这些本来应该成为垃圾的下脚料,经过劳动人民的不断加工和改造,最后做出来的美味,有时甚至是其他高端食材所无法比拟的,看看现在卤食店里卖的各种卤猪蹄、猪耳朵、辣鸡爪等卤食,价格可是真不便宜,关键是真好吃啊。
当然,有人会说,外国人也经历过物质匮乏的时代,为什么到现在,这些动物下脚料还是被当做垃圾扔掉,或者卖给中国人呢?难道他们不喜欢吃吗?当然不是,虽说各个国家的饮食习惯不同,但是你如果让老外品尝一下,拿出来个猪蹄子让他啃一下,他会说“真香”,并且会感到不可思议,原因其实很简单,他们不会做啊,为什么不会做?这个就跟聪明智慧有关了,就是这么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