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nbsp结
2016-11-1 来源:本站原创 浏览次数:次黄帝问于岐伯曰:余闻九针于夫子,众多矣不可胜数,余推而论之,以为一纪。余司诵之,子听其理,非则语余,请正其道,令可久传后世无患,得其人乃传,非其人勿言。岐伯稽首再拜曰:请听圣王之道。(《灵枢·官能》)
黄帝说,岐伯老师啊,我跟您学针灸这么久了,学了很多这方面的知识了(余闻九针于夫子,众多矣不可胜数),在此基础上我想现在总结一下(余推而论之,以为一纪),您看看我说的对不对,如果不对的话,请告诉我并且纠正(余司诵之,子听其理,非则语余,请正其道)。《灵枢·官能》开篇交代的背景很好玩,很像小时候两个小伙伴一起背书,一个背,另一个帮忙检查。
由此可知,《灵枢·官能》是一篇总结性的文章,对整个针灸理论、操作等进行了系统性的总结。在这个过程中,黄帝总结到针灸的其中一个方面,即“知解结,知补虚泻实”。今天我们就来聊聊“解结”这个问题。
“解结”一词在《灵枢》中出现了三次。
“今夫五脏之有疾也,譬犹刺也,犹污也,犹结也,犹闭也。刺虽久犹可拔也,污虽久犹可雪也,结虽久犹可解也,闭虽久犹可决也。或言久疾之不可取者,非其说也。夫善用针者,取其疾也,犹拔刺也,犹雪污也,犹解结也,犹决闭也。疾虽久,犹可毕也。言不可治者,未得其术也。”(《灵枢·九针十二原》)
这段话用了一个生动的比喻来形容疾病的缠绵难愈,即疾病导致经络、脏腑的变化就像绳子打了个“结”一样。但是就算“结”了很久,医治得当还是可以“解”开的。由此可知,“解结”本身就是一个比喻,治疗此类疾病就像把绳子的结解开一般。
那么如果对相应的疾病进行“解结”呢?
“请言解论,与天地相应,与四时相副,人参天地,故可为解。下有渐洳,上生苇蒲,此所以知形气之多少也。阴阳者,寒暑也,热则滋雨而在上,根茎少汁,人气在外,皮肤缓,腠理开,血气减,汗大泄,皮淖泽。寒则地冻水冰,人气在中,皮肤致,腠理闭,汗不出,血气强,肉坚涩。当是之时,善行水者,不能往冰,善穿地者,不能击冻,善用针者,亦不能取四厥,血脉凝结,坚搏不往来者,亦未可即柔。故行水者,必待天温,冰释冻解,而水可行,地可穿也。人脉犹是也。治厥者,必先熨调和其经,掌与腋,肘与脚,项与脊以调之,火气已通,血脉乃行。然后视其病,脉淖泽者,刺而平之;坚紧者,破而散之,气下乃止,此所谓以解结者也。”(《灵枢·刺节真邪论》)
天气寒冷,则地冻水冰,人则气血凝结,因此容易出现脏腑、经络等“结”的问题,此时需要用“解结”的治疗方法。其一,用熨烫疗法(热敷疗法)、火疗法(火针?艾灸等);这一步其实解决了“结”的问题,其实并没有完全解决问题。其二,“然后视其病,脉淖泽者,刺而平之;坚紧者,破而散之,气下乃止”,亦即完成第一步后,还需要根据脉象看其气血的情况,如果此时气血涌盛(脉淖泽者),还需要用针灸调气(用针之类,在于调气),最后“刺而平之”才算真正完成了“解结”。
“用针者,必先察其经络之实虚,切而循之,按而弹之,视其应动者,乃后取之而下之。六经调者,谓之不病,虽病,谓之自已也。一经上实下虚而不通者,此必有横络盛加于大经,令之不通,视而泻之,此所谓解结也。”(《灵枢·刺节真邪论》)
这是需要“解结”的另外一种情况。如果经脉的运行路径中有各种病理因素如“横络”、肿物、疤痕组织等的压迫,导致经脉不能正常运行,也会形成“结”。内经对这种“结”没有给出治疗方法。读者可以此自由发挥,凡符合“解结”思想者均可。
下面我们看看病例。
病例1.中年女性,双膝关节疼痛、活动障碍,上下楼梯尤甚,反复发作性眩晕。足太阴病,左关如豆,大而有力,右寸如“地冻水冰”的感觉,此为“结”无疑。补解溪,留针约五分钟,右寸则“冰释”而缓,左关平缓。
病例2.青年女性,双侧多发性乳腺囊肿。太阴病,右寸曲折胀大如蛇;此为“结”。泻隐白不效,补解溪,右寸则直而缓。
此两例病案均为近期接触,远期疗效尚不得而知,不过气已平,当有良效。
读内经经常有种感触,内经里没有一句话是多余的,连一个比喻都是有临床实践的基础,读者当细细体味。
北京白癜风医院北京专业的白癜风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