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分裂症家系发作性睡病一例

2016-11-30 来源:本站原创 浏览次数:

患者(IV5),女,16岁。因发作性睡眠3年,加重1年入院。患者于3年前无明诱因出现阵发性困倦及睡眠,开始每周1~2次,近1年每日发作数次,每次持续10min至1h不等。坐车、上课、吃饭等情况下均可发生不可抗拒睡眠,入睡时有幻觉,可唤醒,无意识障碍。在情绪激动尤其是大笑、哭闹时即感双下肢无力而不能站立,但无猝倒、睡瘫,严重影响学习,因病留级1年仍学习困难。患者无其他疾病病史,医院怀疑“癫痫”。但未服用任何抗癫痫药物及其他影响睡眠药物。有精神分裂症家族史。神经、精神系统检查正常。常规脑电图,头颅CT,核磁共振均正常。血常规及血生化正常。根据病史、临床症状、体征和多导睡眠图、多次睡眠潜伏期试验诊断为发作性睡病。予口服利他林10mg,2次/d,加谷维素、叶酸调整植物神经功能,治疗1周,症状缓解。

家系调查:见图1。除先证者(IV5)患发作性睡病外,该家系4代中4人(I2、II5、III7)患精神分裂症,男1例、女3例,病情有轻有重,无发作性睡眠情况。I2已病故,服药史不详;II5服用奋乃近治疗,现轻度痴呆;III1服用舒必利等治疗,不能正常工作;III7服用齐拉西酮治疗能正常工作。先证者的双亲非近亲结婚,均正常,哥哥正常。

讨论

发作性睡病(narcolepsy)是一种原因不明的慢性睡眠障碍,临床上以不可抗拒的短期睡眠发作为特点,往往伴有猝倒发作、睡眠瘫痪、睡眠幻觉等其他症状,合称为发作性睡病四联症。其发病可能是环境因素与特殊的遗传基础相互作用的结果。精神分裂症是一种以基本个性改变、思维情感分裂、精神活动与环境不协调为主要特征的一类最常见的精神病,其发生亦是环境因素与特殊的遗传基础相互作用的结果。本家系两种疾病同时存在。

正常的睡眠周期需要结构完整的大脑皮层、丘脑、桥脑与延脑的参与。快速动眼相睡眠必须有桥脑、网状结构上行激活系统,慢波期则需要大脑皮质保证。阵发性睡病的发病机制是觉醒系统发生障碍及脑的网状结构发生异常,即丘脑和脑干间的觉醒系统暂时被抑制。精神分裂症患者双侧丘脑灰质密度降低的结果为家族性分裂症患者表现出的临床特征提供了可能的神经中介机制,即较大的遗传负荷导致了神经发育过程中特定脑区域的功能异常。发作性睡病存在神经递质的改变,其病理生理基础主要是中枢神经系统儿茶酚胺——乙酰胆碱的平衡被破坏。研究发现发作性睡病患者脑脊液中的游离多巴胺和高香草酸的浓度降低,表明多巴胺代谢降低。精神分裂症患者存在多种脑神经递质如多巴胺、5-羟色胺功能失调,与此相关的受体可能与这些失调的机制有关。

虽然没有充分的证据和理由说明这两种疾病有相似的发病机制,但精神分裂症家族史是否影响发作性睡病的发生,或两病共存的巧合是否提示某种关联性的可能,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李西霞,李淑云,李桂梅.精神分裂症家系发作性睡病一例[J].中华医学遗传学杂志,,30():-.)









































行业动态北京媒体圈的大地震京华
养龟出现疾病及治疗方法大全养龟人可

转载请注明:
http://www.iqwpb.com/jbbfz/2958.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首页 版权信息 发布优势 合作伙伴 隐私保护 服务条款 网站地图 网站简介
    医院地址: 健康热线:
    温馨提示:本站信息不能作为诊断和医疗依据
    版权所有 2014-2024
    今天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