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理科普头晕背后的ldquo真凶
2020-12-7 来源:本站原创 浏览次数:次李某某,女,69岁,患者因头晕1年以TIA频发于5月10日收入院。患者于1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头晕,多为改变体位时出现,呈持续非旋转型,医院,行颅脑MR检查未见明显异常。既往有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病史。
入院后给予吸氧2升/分通畅,并给予活血化瘀、止晕等药物治疗,患者为跌倒高风险患者,告知患者及家属预防跌倒坠床等注意事项。
患者于5月11日07:00起床时突然出现头晕跌倒在床旁,立即通知医师,检查患者无摔伤,测卧位血压为/90mmHg,站位测血压为/75mmHg。
经过一周的血压监测发现从卧位转为站位后3min,站位血压比卧位血压收缩压低20-30mmHg之间,舒张压低10-15mmHg之间,加用地塞米松,谷维素、辅酶Q等药物治疗,并向患者及家属讲解体位性低血压的预防措施,患者头晕逐渐减轻,于5月20日出院。
什么是体位性低血压?
体位性低血压又称为直立性低血压,是指突然站立时血压急剧下降,以自主神经功能障碍为表现的一类综合症。体位性低血压,常见于老年高血压患者,特别是80岁以上的高龄老年患者,该类患者容易发生跌倒、晕厥、骨折及功能性损伤等意外,同时有研究表明,体位性低血压可增加老年人不良心血管事件的发生。
体位性低血压的诊断标准是什么?
1、体位性低血压的诊断标准:采用美国自主神经科学学会(AAS)和美国神经病学会(AAN)年诊断标准[3]:从卧位转为站立位3min内收缩压下降≥20mmHg(1mmHg=0.kPa)或和舒张压下降≥10mmHg。
2、直立后即刻体位性低血压和2min体位性低血压诊断标准[4]:①直立后即刻体位性低血压,收缩压下降≥40mmHg,舒张压下降≥20mmHg。②直立后2min体位性低血压,收缩压下降≥20mmHg,舒张压下降≥10mmHg。
怎么预防体位性低血压?
老年高血压患者容易发生体位性低血压,也容易引起严重的不良后果,这部分人群中体位性低血压的知晓率很低,因而我们应提早采取健康教育,让患者及其家属了解有关引起体位性低血压的原因及治疗措施,提高患者的自我护理能力,减少社会及家庭负担,促进康复,避免很多不必要并发症的发生。
健康教育内容如下:
1)环境及生活方式:保持病房的温度适宜,温度不宜过高或过低,保持室内空气流通,不在闷热或缺氧的环境中过久。规律生活,足够睡眠,卧床时头位稍高于下肢15-20°,能促进肾上腺素的释放及刺激自主神经系统,保持血容量,减轻晨起的症状。
2)高度重视对于可能发生体位性低血压的高危患者采取24h专人陪护。
3)起床时要注意3个半分钟:醒来后不要马上起床,在床上躺半分钟,坐起来后又坐半分钟,两条腿垂在床沿再等半分钟,不应该突然或过快用力猛起,每天作倾斜运动以刺激体位改变时维持血压的机制。床旁放置小便壶,夜间小便不起床,改用尿壶。洗热水浴时要坐在浴垫或小椅子上,洗完后要躺在床上适当休息后再起立活动。当出现全脑供血不足的征兆时,应立即采取下蹲位或头部尽量放低的措施避免发生摔倒。
4)适当的体育运动:根据个人体质条件,安排合适的体育锻炼,且起床1h后或进餐2h后再进行适当运动,如散步、打太极拳、做体操等。注意下肢运动,站立时做交叉双腿动作并经常抬抬腿,每天半小时,要循序渐进,逐步增加活动量及活动内容,并要持之以恒。
5)饮食的宣教:少量多餐,进餐七、八分饱,食物以高维生素、粗纤维、易消化、清淡饮食,保证热量供应。对体质瘦弱者,鼓励多补充蛋白质,因老年人进餐后,易引起大脑局部缺血和脑卒中的危险,如果在餐后低血压的基础上,再发生体位性低血压,那对患者的危害就更大了。
6)指导患者合理用药:服药后应平卧休息1h,不要随意自行调节药物的剂量,坚持服药,服药后2h不要单独外出行走或或运动,应坐于椅子上或平躺于床上预防可能发生的体位性晕厥。
7)排泄宣教:患者常因便秘、上厕所蹲的时间过长,突然站立时可发生直立性低血压,因此,应给予患者含粗纤维、易消化的饮食,以保证大便通畅并养成定时大便的习惯,如有便秘可使用缓泄剂,如开塞露肛塞或口服导泄剂等。特别是老年人务必采用坐式便器,必要时请陪护人员协助。
8)做好心理护理:患者保持稳定的情绪,此类老年人控制能力较差,护士要及时了解患者存在的各种顾虑并进行心理疏导,教会患者学会自我控制能力。
作者单位:医院
小编:本内容旨在探讨分享,如有异议与不当之处,敬请文末留言,以便促进专业学科发展。
责编:秋月/责校:丽侠
邮箱:
q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