颈性眩晕的诊断及发病机制
2016-11-23 来源:本站原创 浏览次数:次颈性眩晕是指由颈椎病引起的以交感神经症状为主的症候群,常以眩晕为主,伴有恶心,呕吐,头颈痛,耳鸣,视觉障碍,出汗,心悸,肩背痛,潮红及上肢麻木等复杂的临床症状,其表现又可呈多样化组合形式。
该病年由Barre首先提出,后经Lieou完善,亦被称为Barre-Lieou综合征、交感神经型颈椎病或后头部交感神经症候群等。年Ryan和Cope将此类眩晕称之为“颈性眩晕”(cervicalvertigo)。临床多认为颈性眩晕的发病与脑血流不足有关,但其确切发病机制不清楚。这类病人在骨科、神经内科、耳鼻喉科以及眼科等临床中极为常见。由于本病仅以主诉为主,缺乏阳性体征,在研究中不能制造出相应的动物模型,又没有特异性辅助检查手段和临床试验方法,往往难以确诊;如与更年期症状或心因性眩晕交织在一起,则更加难以诊断,甚至十分棘手。
十几年来,研究人员进行了一系列的研究,他们引用模拟评分法作为颈性眩晕量化指标;将颈椎相邻节段椎体间屈曲或过伸相对位移大于2mm;屈曲、过伸相对位移之和大于3mm作为标准,把颈椎不稳分为屈曲型不稳、过伸型不稳及混合型不稳;还研究出了临床辅助诊断方法“颈椎运动负荷试验”,可以将85%的颈性眩晕病人筛查出来。此外,颈椎功能位MRI及颈椎硬膜外封闭有助于颈性眩晕的诊断及鉴别诊断。
研究者应用颈椎运动负荷试验使病人眩晕发作,同时利用近红外线光谱仪动态检查椎-基底动脉系供血区和颈动脉供血区脑血流变化得出结论:颈性眩晕的发病与椎-基底动脉系供血区脑血流变化有关,与颈动脉供血区脑血流变化无关;左右两侧椎动脉在颈性眩晕发病中权重相当。通过进一步对一组眩晕病人进行了发病时头颅fMRI检查,提示颈性眩晕病人发病时发生后循环障碍,SPPV病人及对照组头颅fMRI检查均为阴性,提示右侧扣带回、左侧额叶、双侧颞叶、小脑交界处、右侧小脑可能与颈性眩晕发病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