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石症就是耳朵里长石头了吗
2022-6-24 来源:本站原创 浏览次数:次说起“耳石症”,是近期研究非常火热的疾病,同时也是引起眩晕和头晕的最常见疾病。如何正确认识“耳石症”呢,咱们先从一个案例说起。扁哥(化名)现在是一名退休人员,按理说退休之后风平浪静,带带孩子、做做家务、去老年活动中心搞一下课业交流应该是非常舒适的生活状态。但是扁哥却总是情绪低落,原来扁哥从几年之前就得了一场怪病,晚上睡觉跟“僵尸”一样不敢动,生怕一翻身引起头晕。据扁哥自己说,他每年都会为这个毛病住两三次院,并且随着年龄的增加住院次数明显增多,已严重影响生活质量。更让人苦恼的是,医院住过十几次院,竟然没有明确诊断。主管大夫只是说扁哥是脑供血不足…其实扁哥得的是一种叫“耳石症”的病,最后在我院耳科眩晕门诊经过系统诊治之后已然“生龙活虎”(扁哥自述)。“耳石症”是个啥病症? “耳石症”有个学名,叫“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是指头部迅速运动至某一特定位置时出现的短暂性阵发性发作的眩晕并伴有眼震,是一种具有自限性的耳源性前庭疾病。患者通常在仰卧翻身、坐位躺下或从躺下至坐位时,俯身、低头或仰头时,与重力相关的头位变化后出现强烈旋转性眩晕,持续时间一般在数秒到数分钟不等,当位置不动时眩晕及眼震发作可减轻或不发生。耳朵里真的会长“石头”? 人类之所以能够正常活动,是因为在双侧的耳内有调节身体平衡的器官,其中重要的结构之一就是球囊、椭圆囊。因为在球囊、椭圆囊结构内有感受重心变化的碳酸钙盐结晶,形状像石头,故称为耳石。正常情况下耳石附着于耳石膜上,它只有20-30微米,用肉眼是看不见的,并不是人们想象中的“石头”那么大。因各种原因导致耳石一旦从原来的位置上脱落,移位到了别的平衡结构——半规管内,就会引起眩晕。治疗“耳石症”有何妙招?“耳石症”无法通过传统口服或输液药物治愈,经过确诊后的“耳石症”可以通过手法复位进行治疗,只需患者与医生配合,做几个简单的复位动作,即可达到治疗作用,效果立竿见影。此法虽看似简单,但一定要找专科经验丰富的医生进行复位。复位方法不当可能导致患者耳石移位,眩晕加重。另外,感冒、外伤、压力山大、熬夜等不良生活习惯容易诱发耳石症,耳石症治好以后如果不注意,还是容易复发的。所以,作为生活在节奏较快的现代人,要注意调理好自己的工作和生活。写在后面:其实在扁哥的治疗过程相当复杂,因为多次的发作代偿,到后来的发作未完全代偿的过程,耳石颗粒在多个半规管之间“流窜”。最后形成的是一种复合型耳石症,扁哥信任我们,我们通过多次复位解决了他的耳石症问题。又在随后对其进行了针对性的前庭康复训练指导,好在医患互信和医生的付出是有回报的,现在扁哥已“生龙活虎”。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