持续性姿势知觉性头晕治疗进展
2021-11-22 来源:本站原创 浏览次数:次作者:曹振汤,鞠奕,赵性泉
持续性姿势-知觉性头晕(PPPD)是常见的慢性功能性头晕,既往有多种名称,包括恐惧性姿势性眩晕(PPV)、空间运动不适(SMD)、视觉性眩晕(VV)和慢性主观性头晕(CSD)。年被世界卫生组织国际疾病分类第十一次beta草案收录,正式将其命名为PPPD,并于年由Bárány协会颁布诊断标准。临床表现为持续3个月以上的头晕、不稳或非旋转性眩晕,并且在直立姿势、主动/被动运动、视觉刺激下加重。目前尚缺乏客观的检查手段,诊断主要依靠患者临床症状,治疗缺乏特异性,轻症影响患者日常生活,重症可导致患者无法工作,降低生活质量和社交能力,给患者本人及其家庭和社会经济带来极大的负担。近年来对该病的认识与研究不断深入,本文将对PPPD治疗进展进行综述。
1
发病机制
PPPD发病机制尚不清楚,不能归因于前庭系统的特定结构病变,可能是由于平衡控制和多感觉前庭信息处理的适应不良引起。阐述其发病机制有助于理解潜在的治疗策略。
PPPD通常由急性事件所触发,包括前庭危机、晕厥前状态、惊恐发作等,对突发头晕或感觉到的不稳感的生理反应是平衡控制的自动改变,即采取急性适应,包括高风险姿势控制策略(如僵硬的站姿、短步幅等)、视觉-躯体感觉依赖(空间定向依赖于视觉和躯体感觉而非前庭输入)、环境警觉性提高。正常情况下,姿势控制系统会在一段时间后重新适应(re-adapt)并恢复正常功能。然而PPPD患者会形成适应不良(maladaptation)的恶性循环进而导致持续性症状(图1)。增加的自我监测会干扰自动化运动控制并出现过度代偿运动,可能导致步态障碍。同时,对头晕和不稳感的恐惧会使感觉传入信息扭曲和整合异常。近乎跌倒和主观性头晕会加剧跌倒恐惧、焦虑和回避行为,并且出现维持异常姿势的控制策略。图1显示PPPD适应不良的发病机制和可采取的相应治疗方法。
2
治疗策略
医生应仔细询问患者病情,识别PPPD患者的核心临床症状,同时评估其常见的合并症,如颈部僵硬不适、疲劳、功能性步态障碍、恐慌症、焦虑症等,针对PPPD发病机制的不同环节采取相应的治疗方法,进而打破适应不良的恶性循环,改善患者头晕、不稳症状,减少并发症的发生。目前采用的治疗方法包括患者教育、前庭康复治疗(VRT)、认知-行为治疗(CBT)、药物治疗、电刺激及联合治疗。
患者教育?与结构性疾病相比,患者对功能性疾病的诊断和潜在机制的充分了解,对于治疗至关重要。一项针对13例PPPD患者的访谈显示,患者不能很好地理解该疾病,一些患者甚至将“持续性”理解为“预后不佳”。因此,与患者的沟通和教育是成功治疗的基础。
首先,医生与患者进行诊断沟通,建议告知患者疾病诊断名称,并且注意以下方面:①诊断根据阳性体征,并非仅根据阴性症状和检查结果做出的排除性诊断;②虽然触发事件会导致PPPD的发生,但引起症状的并非其事件所遗留的损害,因此,即使检测到遗留的前庭功能损害,也应强调PPPD的可逆性;③心理因素在PPPD发病中具有重要作用,但某些患者对涉及“心理”相关的内容较敏感,医生应避免过度强调;④可采用举例或比喻的方式,如类似于站在令人目眩的高度所经历的不平衡的感觉,也可将头晕的出现理解为大脑“软件”问题,而非“硬件”故障,治疗目的是“训练大脑”,采用一个典型病例为患者解释该疾病,也可以通过图1的展示,使患者充分了解PPPD的发病机制,并引入相关的疾病治疗方法;⑤在条件允许时,尽可能向患者证实并解释临床体征,如可以通过转移注意力减少患者身体摆动,通过倒走、跑步等方式使步态恢复正常,不仅可向患者提供阳性体征,同时表明症状的可逆性,也可为认知-行为治疗提供依据;⑥PPPD是可以治愈的,但需考虑患者的依从性和治疗时长,医生在与患者的沟通中,避免过度乐观,防止患者在初始治疗失败后自信心受打击。其次,健康的生活习惯,包括良好的睡眠卫生、体育锻炼和均衡饮食也有助于缓解焦虑和改善心理状况,间接帮助患者摆脱PPPD适应不良的恶性循环。另外,为了加强患者教育,可将PPPD相关知识制作成为印刷版本的简报,这种书面信息可帮助患者逐渐理解该疾病,具体可参考功能性神经疾病:患者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