眩晕前沿速递监测前庭发作事件

2020-9-18 来源:本站原创 浏览次数:

眩晕是一种常见的疾病,可以是自发的(静止时发生)或位置性的(由头部位置的改变引起)。梅尼埃病(MD)、前庭偏头痛(VM)和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PPV)是3种常见的反复发作的眩晕疾病。眩晕期间的眼震特征有助于诊断;但是,眩晕患者在检查时经常没有症状,并且发作间期检查正常。如果能捕捉到眩晕发作时的眼震特征及前庭疾病特征信息,则有助于早期、准确地诊断。本文分享一篇年度Dr.Welgampola发表在Neurology(if=8.)的文章,介绍了患者家庭眼震检测,并且比较了MD、VM和BPPV眼震的特点。

引言

BPPV表现为受累半规管平面的阵发性位置性眼震,而外周前庭疾病,如MD表现为自发性水平眼震,通常眼震方向偏向健侧。自发垂直或扭转性眼震常提示中枢前庭系统病变。急性期的检查对鉴别诊断有很大帮助。但是,由于所处位置、时间,以及医院缺乏检查能力,增加了患者在发作期间进行专业检查的困难。

这项研究的目的是证明患者独立进行家庭监测前庭事件的可行性,并描述和比较BPPV,MD和VM这3种最常见的发作性眩晕的眼震特征。VM和MD通常具有典型的病史可资鉴别。但是,早期MD可能没有耳部症状,VM可能没有头痛或畏光;此外,偏头痛可在MD患者中共存,并且发作的频率和严重性,随着眩晕发作次数增加而加重,为诊断带来困难。临床医生很容易床旁识别并治疗BPPV。如果诱发性检查没有症状或典型的位置性眼震,收集这些疾病的眼震资料将有助于将来的诊断,在家进行眩晕事件监测可以减少多次就诊的必要性。

研究方法

1.1研究对象

研究招募了年8月至年8月之间在神经内科门诊就诊,主诉偶发眩晕的成年患者(年龄18岁),并签署书面知情同意。入选标准包括:持续超过5分钟的自发性眩晕或发作性性位置性眩晕的病史。募集时所有患者均无症状。排除Dip-Hallpike试验阳性的患者,并对其进行手法复位治疗,所以该研究中BPPV患者相对较少。提供给每个受试者一个便携式眼动仪,并指导他们记录眼动。

在使用家庭视眼动仪期间,所有患者均接受了听力学检查、冷热试验、视频头冲检查、前庭诱发性肌源性电位等检查。本研究中所有表现为自发性发作性眩晕的患者均接受了MRI/MRA检查。根据Barany学会的标准诊断BPPV,最终诊断为VM和MD的患者纳入研究。对参与研究的VM和MD患者进行必要的医疗干预。

1.2病人分组

所有分组均依据BaranySociety的标准。反复发作性自发性眩晕的患者分类仅使用临床标准,不依赖眼震。但是,BPPV的分类受眼震的临床特点影响。在诊断为MD的43例患者中,有40例确诊,3例可疑。在VM组中,15例确诊,52例为可疑VM。5例患者诊断为pc-BPPV,hc-BPPV2例(见图-A)。

2.试验方法

利用家庭眼动仪记录左眼眼震。教患者记录视频:(1)坐直,向前直视10秒;然后以下位置各30秒:(2)仰卧位,(3)右侧躺,(4)左侧躺。记录视频的同时,口述在此过程中的头位(例如,直立位或仰卧位)。若眩晕持续≥30分钟,从开始记录的第一个小时,每隔15分钟,多次记录。记录一个或多个视频后,患者亲自返还设备或将视频上传网站。患者在开始记录之前,按须服用前庭抑制剂和止吐药物。

3.分析和统计学方法

摄像机以30Hz的频率录制×像素的视频。在水平和垂直面上分析眼动,并以每秒度数(°/s)测量眼震慢相速度(SPV)。将眼震SPV绘制为时间的函数,然后根据该曲线确定眼震发生时间、上升时间、峰速度、SPV下降到峰值速度一半所需的时间(T50)以及眼震的持续时间。使用SPSS24.0进行统计分析。

结果

1.患者特征

在3年中,有名患者借用了便携式视频眼动仪。平均观察时间为78天。参与者使用家用视频眼动仪后未报告不良反应。最终有名患者被纳入研究,平均年龄为51.2(±14.3)岁,包括46名男性和71名女性。纳入研究分析的视频,平均时长为.8秒(±.6秒)(95%置信区间[CI].5-.1,范围32-秒)。43例MD患者均有自发性眩晕。20例既有自发性,又有位置性眩晕;没有患者仅有位置性眼震。67例VM患者中,仅18例患者有发作性自发性眩晕;47例患者既有自发性,又有位置性眩晕;2例仅报告了位置性眩晕。7例BPPV患者均有发作性眩晕。

图-1VM、MD、BPPV的阵发性眼震特征

(B)VM和MD患者症状。(C)初次就诊时的前庭功能检查结果。低频纯音听阈不对称性,假定在1kHz或1kHz以下频率,1、2或3个相邻频率双耳听力差值≥20、15或10dB。若双耳间CP值≥25%,则认为双温试验(用水刺激)不对称。前庭诱发性肌源性电位(VEMP)结果的不对称性基于健康对照者;空气传导(AC),颈肌(C),骨传导(BC),眼(O)。(D)VM和MD患者急性眩晕发作期间自发眼震的慢相速度(SPV)分布。(E)VM和MD患者在12小时内显示自发眼球震方向变化的百分比,以及(F)在任何时候。(G)VM患者眩晕发作期间自发眼震快相的主要方向(以百分比显示)。(H)MD患者眩晕发作期间自发眼震快相的主要方向(以百分比显示)。(I)眼动仪图片。(注:H=水平;V=垂直;Nil=无自发性眼球震颤。)

2.梅尼埃病

2.1自发性眼震

43例MD患者中有40例表现为水平眼震(图1和图2),其中5例表现出扭转成分。SPV中位数为39.7°/s(范围12.2–.1°/s)。在发作时,最初有24例患者出现同向眼震(朝向患耳),有16例患者表现为反向眼震。37例患者录制了多个视频,其中23例在同一次眩晕发作中,自发眼震的方向发生变化(单个视频中有3次),20例水平眼震方向发生变化(图3)。3例患者首先表现出扭转性眼震,其次反向水平性眼震。另有16位患者录制了不同日期的多个不同的视频;8例在不同的日期表现出眼震方向的变化,而8例眼震方向没有变化。

2.2位置性眼震

19例MD患者在躺下时,均表现出持续的水平(n=16)或水平扭转(n=3)位置眼球震颤(图2)。T50中位数为.2s。在19名患者中,位置性眼震的方向与自发性眼震的方向相同。3名患者在仰卧或侧卧时表现为水平眼震方向的反转,这可能是自发眼震方向的反转。配对样本t检验显示,仰卧位、患耳朝下和健耳朝下的SPV无显着差异(p=0.,CI7.5-17.7)。

3.前庭性偏头痛

3.1自发眼震

67例VM患者中有44例表现出自发性和位置性眼震,而16例仅表现出位置性眼震,而7例无眼震,尽管有眩晕发作,28例有水平眼震(中位SPV为4.9°/s),16例有垂直上跳性眼震(n=6,中位SPV为15.5°/s)或下跳性眼震(n=10,中位SPV为5.1°/s))(图2)。4名患者自发眼震表现出扭转成分(面对患者,2名呈逆时针旋转,2名呈顺时针旋转)。58例VM患者在眩晕发作时进行了多次记录,仅有2例患者在同一天表现出水平方向变化,4例在不同日期表现出水平眼震的方向变化。

3.2位置性眼震

54例自发眼震的VM患者均表现出持续的位置性眼震(图4),其中3例还显示出扭转成分(面对患者,2例逆时针旋转,1例在左侧卧时位顺时针旋转,右侧卧位逆时针旋转。位置性眼球震颤的中位T50为93.1秒。配对样本t检验显示,仰卧和侧卧的眼震(平均11.8[±19.5]°/s)比坐立时的眼震速度快(平均5.6[±9.1]°/s;p=0.,CI-11.1---1.2)。侧躺时,有5例患者表现为水平向地性眼震,5例背地性眼震(视频2D)。14例位置性眼震的方向与坐立时相同。

图2.VM和MD发作性自发眩晕眼震特点

比较VM和MD直立位置(A)以及右耳(B)和左耳(C)躺下时的眼震。一位右耳MD患者,在直立和卧位,出现快速持续向左的眼震。一位VM患者观察到微弱的低速水平眼震,侧卧位时眼震增强。两种情况均出现持续性眼震,慢相速度较平稳。但是,MD眼震慢相速度较快。眼睛位置仅在水平平面上显示。蓝线表示左向眼震,红线表示右向眼震。速度(°/s)为绝对值。

4.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

4.1自发眼震

6例BPPV患者无自发眼震,1例患者有微弱的上跳性眼震(SPV1.9°/s)。

4.2位置性眼震

在7例BPPV患者中,有5例在患耳朝下时有阵发的、向上扭转的向地性眼震,符合后半规管BPPV眼震的特点。2名患者在患耳朝下时表现为阵发性水平眼震,符合水平管BPPV眼震的特点。所有BPPV的患者眼震SPV均有上升---下降(渐强-渐弱)的特点(图4)。眼震的峰值速度(患耳朝下)在21.3-.0°/s(中值63.0°/s)之间,而眼震的持续时间在7.5至55秒(中值31.0秒)之间。T50的范围为4.0-46.3秒(中值为19.0秒)。

5.鉴别VM与MD

将具有自发水平眼震VM和MD患者进行比较,发现MD患者的水平眼震SPV更高(p0.,Mann-WhitneyU检验)(图2)。对于发作性自发眩晕患者,眼震SPV12.05°/s与MD诊断相关,其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95.3%(CI0.84–0.99)和82.1%(CI0.71–0.90)。同一日期的眼震方向变化对MD的诊断具有高度特异性(敏感性为62.2%[CI0.45-0.78],特异性为95.7%[CI0.85-0.99])。自发垂直眼震对VM的诊断具有高度特异性(93.0%,CI为0.81-0.99),但敏感性较低(23.9%,CI为0.14-0.36)。相比之下,发作初期的听力学检查,低中频听力下降与MD的诊断相关,敏感性为90.7%,特异性为91.1%(CI0.78–0.97,0.80–0.97)。

图3.左耳梅尼埃病(MD):自发性方向改变的眼震

一位左耳MD的患者直立位(主要)记录的自发眼震。(中)开始记录时,眼震向左/患耳(急性期眼球震颤,蓝线),带下跳性成分(绿线)。(右)大约30秒钟后,眼震方向改变,短暂向下,然后向右/健耳(轻瘫期眼震,红线),并带有上跳成分(橙线)。眼震在垂直和水平方向显示。速度(°/s)为绝对值。

6.鉴别BPPV与其他位置性眼震

比较了BPPV和其他位置性眼震的SPV曲线的T50。患耳朝下时,6例BPPV患者与任一耳朝下的VM(n=39)和MD(n=15)的持续性位置性眼震的T50值进行比较。BPPV组的T50值明显低于MD组(p=0.)和VM组(p=0.)(Mann-WhitneyU检验)(图4)。T.3秒的位置性眩晕对BPPV与MD和VM鉴别诊断,敏感性为%,特异性为77.8%(CI为0.54-1.0,0.64-0.88)。

图4.BPPV和VM发作性位置性眩晕

一位BPPV患者,直立位没有眼震。左耳向下时,可以看到持续10秒的眼震。眼震慢相速度(SPV)曲线具有上升-下降特点。一位VM患者,在3个位置均观察到自发眼震:(A)坐直,(B)向右侧卧,(C)向左侧卧。与BPPV不同,位置性眼震持续存在,SPV曲线较为平坦。眼睛位置仅在垂直面上显示。橙线表示上跳性眼震(UBN),绿线表示下跳性眼震(DBN)。速度(°/s)为绝对值。

讨论

这项研究描述了患者在家庭监测急性眩晕事件。还比较了MD,VM和BPPV的眼震的时空特征。针对这3种疾病,使用BaranySociety标准进行诊断。在发作性自发眩晕的患者中,MD(总体患病率75%)眼震表现为快速自发水平眼震(中值39.7°/s)和眼震方向改变,VM的特征是中值较低的水平眼震(4.9°/s)表现为垂直上跳性(15.5°/s),下跳性(5.1°/s)或扭转性眼球震颤。正如文献中充分记载的那样,BPPV自发眼震可忽略不计,但当患耳朝下时,有短暂的阵发性眼震出现。在非BPPV患者中,位置性眼震很常见,但非阵发性。在BPPV的T50(范围4–46.3秒,中值19秒)显著低于非BPPV位置性眩晕(范围44.5秒---无穷大)。眩晕事件监测有助于VM与MD鉴别,以及鉴别BPPV与其他原因引起的位置性眩晕。

之前有学者报道过MD急性发作的自发水平眼震,在某些患者中,最初朝向患侧(“急性期”),然后朝向健侧(“轻瘫期”),最后朝向健侧(“恢复期”)。我们记录的视频证实了这些观察。目前认为,MD是由内耳周期性和内淋巴积水引起的。膜迷路破裂理论提出内淋巴积水、膜迷路破裂,富含钾的内淋巴与外淋巴混合,前庭传入神经兴奋(去极化),产生同向眼震(急性期);之后,自发活动减少,是由于外淋巴中的钾饱和和完全去极化(轻瘫期)。眼震的恢复期被认为是中枢适应的一种表现。较新的流派提出,在不能扩张的骨迷路,内淋巴积水,流入临近的椭圆囊,并最终流入半规管。例如,水平管(HC)的扩张首先会导致HC壶腹顶向壶腹部偏离,HC传入神经兴奋,引起同向眼震。当内淋巴开始排空时,壶腹顶远离壶腹部,抑制前庭传入神经,产生反向眼震。我们的观察结果证实眼震的方向改变在MD是常见现象,可用作诊断。MD眼震方向很可能是所有受刺激的末端器官合力。从急性期到轻瘫期,眼震方向变为下跳性,可能提示在水平管从刺激到抑制的过程中,前半规管或椭圆囊受到刺激。

其他学者在眩晕发作期间或之后,记录了VM患者发作性眼震。他们报告了多种自发眼震的模式,包括水平、垂直和扭转,部分患者仅表现位置性眼震。VM被称为具有前庭特性的偏头痛变异。三叉神经血管系统阈值减低和脑干功能失调、前庭中枢受大脑皮质扩散抑制、遗传性离子通道缺陷(通道病),迷路动脉痉挛和内耳无菌性炎症,是目前提出的VM的发病机制。VM患者各种眼震类型涉及中枢和外周机制。仰卧和侧卧位自发的水平眼震,提示周围性病变,而自发垂直眼震则提示着中枢病变。

Hc-BPPV和pc-BPPV患者表现为阵发性位置性眼震,眼震速度逐渐增强,这与文献报道的一致。但是,MD和VM患者也可能出现位置性眩晕和位置性眼震。急性眩晕患者轻微的自发性眼震在变位试验中,眼震速度增强,可能被误诊为BPPV。这时,寻找“上升和下降”速度曲线(图4)可以帮助将BPPV与仰卧位引起的增强的自发眼震区分开。

参考文献

AllisonSYoung,CorinnaLechner,etal.Capturingacutevertigo:Avestibulareventmonitor.Neurology0611;92(24):e-e3.

THEEND

眩晕诊治我们一路同行!

郑大二附院眩晕中心

转载请注明:
http://www.iqwpb.com/jbyf/11593.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网站首页 版权信息 发布优势 合作伙伴 隐私保护 服务条款 网站地图 网站简介
    医院地址: 健康热线:
    温馨提示:本站信息不能作为诊断和医疗依据
    版权所有 2014-2024
    今天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