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成功复位后残余头晕的
2020-2-3 来源:本站原创 浏览次数:次作者:刘晓薇,孙敬武,张波,管锐瑞,吕红梅
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PPV)是周围性眩晕的常见原因,表现为随体位改变出现的短暂的眩晕,占所有眩晕患者的17%~22%。该病根据患者的病史及体位试验阳性易于确诊,可以通过手法复位治疗;然而,部分患者在手法复位后出现一些自主症状,如:头晕沉感、走路不稳感、漂浮感,在特殊体位或运动时诱发,不伴恶心、呕吐,无视物旋转,被称为眩晕后残余头晕。目前对其可能存在的危险因素研究不多,本研究拟通过对手法复位治愈的BPPV患者的年龄、性别、侧别、是否伴残余头晕及其持续时间等进行随访,探讨成功手法复位后的BPPV患者残余头晕的发生率以及可能的危险因素,为BPPV患者的治疗提供参考。
资料与方法
研究对象:以年4月~年3医院耳鼻喉科被确诊为BPPV且经手法复位治疗的、随访资料完整的例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男61例,女例,年龄25~88岁,平均54.78±13.73岁;后半规管受累例,水平半规管受累34例,前半规管受累2例,多管受累2例。
诊断及纳入标准:参照中华医学会耳鼻咽喉科学分会2006贵州指南,临床诊断为后半规管性和水平(外侧)半规管性BPPV;只接受手法复位治疗且手法复位治疗痊愈,复位成功后未使用药物治疗;取得患者本人知情同意。排除标准:拒绝或不适合手法复位治疗者;伴有脑梗塞、脑出血、中枢神经系统或者其他系统严重疾病者,如:强直性脊柱炎等,不能完成体位试验和手法复位治疗者;手法复位治疗失败;失访;有其他前庭周围或中枢性原因等继发性BPPV患者;就诊时位置性眩晕已经持续超过30天;既往有耳聋、眩晕性偏头痛、明显瘫痪、癫痫、药物依赖、重度抑郁、任何脏器功能不全等病史。
手法复位方法及疗效判断标准:后半规管BPPV采用Epley法或Semont法(主要用于壶腹嵴顶BPPV)复位;水平半规管BPPV采用Barbecue翻滚法复位;前半规管BPPV采用反向PRM(即反向Epley法)复位;水平半规管壶腹嵴顶耳石症先予Gufoni手法,待眼震变为水平向地后再予Barbecue翻滚法复位。疗效判断标准:①痊愈:位置性眼震或眩晕感完全消失;②有效:位置性眼震或眩晕感减轻,但未消失;③无效:位置性眼震和眩晕在治疗前后无变化,加剧或转为其他类型BPPV。以最后1次复位治疗后的日期作为随访开始时间;患者再次出现眩晕后及时门诊就诊,变位试验阳性则认为复发。
随访:第1次随访于治愈后1~2天,第二次为7天。根据成功复位后是否残余头晕分为有残余头晕组和无残余头晕组;此后随访方式为面对面或电话随访,每周1次,共8周。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6.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记录患者年龄、性别、有无高血压或糖尿病、累及半规管及侧别、复位治疗前眩晕持续时间、诱发眼震的潜伏期及持续时程、成功复位后残余头晕持续时间;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独立样本狋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用百分比表示,采用卡方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采用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残余头晕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残余头晕发生率:202例BPPV患者经手法复位全部治愈,经随访有残余头晕者113例(55.94%,113/202),残余头晕病程7~21d,平均5.77±6.01d,其中,残余头晕病程≤7d者68例,7~14d者41例,≥14d者4例,可见随着时间推移,残余头晕人数逐渐减少。
残余头晕的危险因素分析:完成两个月随访的202例BPPV患者中,无残余头晕组有89例,有残余头晕组113例,两组患者年龄、性别、有无高血压或糖尿病、累及半规管及侧别、复位治疗前眩晕持续时间、诱发眼震的潜伏期及持续时程、成功复位治疗后有无复发比较见表1,可见,有无残余头晕组在年龄、复位治疗前眩晕持续时间、有无高血压或糖尿病、复位治疗后有无复发等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而两组间受累半规管、眼震的潜伏期和时程以及侧别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见表2,可见,年龄和复位治疗前眩晕持续时间为残余头晕的危险因素,年长者和眩晕持续时间长者,更易发生残余头晕。
讨论
BPPV患者治疗后残余头晕是指在正确诊断、手法复位治疗后患者眩晕消失,Dix-Hallpike或Roll试验阴性,眼震消失,但存在非旋转性头晕、行走不稳感、漂浮感等,可以为持续性,或呈头部活动、行走以及站立时的一过性头部不适感,不伴恶心和呕吐;即使在BPPV成功复位后,部分患者在一段时间内仍然伴有一些残余头晕的症状,其发病机制不明。研究发现残余头晕与眩晕发病的持续时间以及焦虑有关,其机制可能是由于前庭功能紊乱或者中枢的不完全代偿,也有研究者提出可能部分耳石未能完全复位,可导致轻微的眩晕,但不足以引起眼震,或者BPPV不只是半规管的问题,也可能是耳石功能障碍的问题。另有报道认为老年人更容易有残余头晕,可能与老年人的焦虑状态以及对跌倒的恐惧相关。
文中结果显示,本组对象中成功复位治疗后超过一半的患者有残余头晕,提示BPPV患者经复位治疗后残余头晕症状较为常见;而随访显示多数患者在一月内残余头晕症状逐渐消失,提示该症状多为自限性;经单因素分析,残余头晕与发作的侧别、累及的半规管、眼震的潜伏期及时程无相关性,而与复位治疗前眩晕持续时间、是否有高血压或糖尿病、是否为复发及年龄相关;但经多元回归分析发现,复位治疗前眩晕持续时间以及年龄是残余头晕的危险因素,年龄越大、就诊时眩晕持续时间越长,越易伴有残余头晕;提示在临床工作中一旦确诊为BPPV,即应给予正确及时的复位治疗,对患者的康复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对年龄较大的BPPV患者尤应注意残余头晕,因为老年患者更容易伴有基础病,如:高血压、糖尿病、无症状的脑梗死等,对患者心理有一定影响;且老年患者的基础病误诊几率较大,导致确诊为BPPV时,眩晕病程延长,从而易发生残余头晕;故老年BPPV患者的生理特点以及伴随的基础病、精神心理因素对BPPV均可能影响,值得小腿白癜风泡洗药方北京哪家治疗白癜风的医院最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