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临床学儿科之眩晕篇

2020-11-30 来源:本站原创 浏览次数:

眩晕是目眩与头晕的总称。是多由内伤所致可发于年长儿的病证。临床以患儿自感目眩(即眼花或眼前发黑,视物模糊)和头晕(即感觉自身或外界景物旋转,站立不稳)为主要特征。由于目眩与头晕每并见,故统称为“眩晕”。本证的发生多责之于肝,可由风、火、痰、虚等多种原因引起。

〔病因病机〕

引起小儿眩晕的原因很多,外感六淫、内伤饮食、七情皆可致病。

(一)六淫之邪,上扰清窍风寒暑湿皆能导致眩晕,但以风邪为甚。小儿脏腑娇嫩,形气未充,卫外不固,易遭外邪侵袭,则风阳旋沸产生眩晕,所以小儿外感眩晕临床较为常见。

(二)饮食失节,脾胃内伤小儿饥饱失时,或过食肥甘,最易损伤脾胃。“脾为生痰之源”,脾失健运则聚湿生痰,痰湿交阻,清阳不升,浊阳不降,发为眩晕。或痰饮内生,伏留阳经,遇火则动,随气上厥而眩晕。诚如朱丹溪所云:“无痰不作眩,痰因火动”。

(三)性情急暴,恼怒伤肝小儿肝常有余,若恼怒伤肝,肝阳上亢则木旺风腾。化火伤阴,肝阴耗伤则风阳益亢,上扰清空而眩晕。

(四)禀赋不足,肾精亏损小儿先天不足,肾虚髓减,髓海空虚,水不涵木,木摇风动,风扰清窍而眩晕。

(五)气血亏虚,脑失所养李东垣曰:“血虚不能上荣于脑,则眩晕作矣”。小儿因吐衄便血,致气血两虚,生化无源,气虚则清阳不展,血虚则脑失所养而为眩晕。

(六)跌扑外伤,血瘀闭窍小儿年幼不慎,失于调护,亦可由于跌扑等击伤头部而引起眩晕。

〔辨证施治〕

(一)辨证要领

1.注意舌脉:眩晕病机复杂,但要之不过虚实两端。眩晕辨虚实,如气血虚者多见舌质淡嫩,脉细弱;肾精不足偏阳虚者多见舌嫩红少苔,脉弦细数;肾阳虚者,多见舌质胖嫩淡暗,脉沉细、尺弱;痰湿重者,多见舌苔厚滑或浊腻,脉滑;内有瘀血者,可见舌质紫黯或舌有瘀斑瘀点,唇黯、脉涩。

2.多属本虚标实之证:肝肾阴虚,气血不足,为病之本;痰、瘀、风、火,为病之标。痰、瘀、风、火,都各具特点,如风性主动,火性炎上,痰性粘滞,瘀性留著,都需加以辨识。

(二)论治要点

小儿眩晕,当分虚证实证,别外感、内伤。虚证当以滋肾养肝,益气补血,健脾和胃为主。至若肝阳上亢,化火生风者,则清之,镇之,潜之,降之。痰浊上逆则荡涤之,兼感则表散之,兼气郁则疏理之,兼瘀血则活血祛瘀。故临床宜审察风、火、痰、瘀之多寡,适当佐以治标之品,待症状缓解之后,又当从本为治。

(三)常见证治

1.风热眩晕

证候:头目眩晕、头痛鼻塞、发热恶风,口渴咳嗽,面目红赤,便干尿赤。舌苔薄黄,脉象浮数。

治法:清泄风热。

方药:桑菊饮加减。

桑叶6g菊花6g杏仁6g桔梗6g芦根6g连翘6g薄荷3g(后下)石膏15g(先煎)知母6g黄芩6g甘草3g。

2.风寒眩晕

证候:头晕目眩,筋挛掣痛,发热恶寒,无汗口不渴,咳吐白痰,舌苔薄白,脉象浮紧。

治法:疏散风寒。

方药:神术散。苍术6g厚朴6g陈皮6g藿香6g砂仁3g甘草6g

3.风湿眩晕

证候:憎寒壮热,肢体酸楚,头重如裹,纳呆胸闷,身倦无力,苔粘腻,脉濡细。

治法:祛风胜湿。

方药:羌活胜湿汤加味。

羌活3g独活3g藁本3g川芎3g防风6g蔓荆子6g苍术3g厚朴3g陈皮3g藿香3g佩兰6g荷叶3g炙甘草3g。

4.肾阴不足

证候:眩晕神疲,健忘痴呆,腰膝酸软,失眠多梦,面色潮红,低热盗汗,五心烦热,口干作渴,大便干结,脉弦细,舌红少苔。

治法:补肾滋阴。

方药:左归丸。

生地黄6g炒山药10g茯苓6g山茱萸6g枸杞子6g菟丝子6g炒山药6g枸杞子6g丹皮6g泽泻6g

5.肾阳不足

眩晕神疲,健忘痴呆,腰膝酸软,失眠多梦。偏于阳虚者,面色白,四肢不温,大便稀溏,脉象沉细,苔白舌淡。

治法:温肾壮阳。

方药:右归丸

熟地黄6g炒山药10g山茱萸6g茯苓6g丹皮6g泽泻6g杜仲6g川断6菟丝子6g鹿角胶3g(烊化,冲服)附片2g肉桂2g当归6g。

6.气血亏虚

证候:头晕眼花,动则加剧,面色苍白,唇甲无华,毛发不泽,神疲懒言,心悸少寐,纳呆便溏,舌淡少苔,脉细弱等。

治法:补益气血,健脾安神。

方药:人参养营汤。

党参6g麦门冬6g五味子3g熟地黄6g当归6g白芍10g知母6g陈皮3g甘草3g。

7.肝阳上亢

证候:眩晕耳鸣,恶心欲呕,头闷脑胀,心烦易怒,喜静恶躁,兼见胸胁苦满,面红目赤,口苦咽干,少寐多梦,舌红苔黄,脉象弦数。

治法:平肝熄风,滋阴潜阳。

方药:天麻钩藤饮。

天麻6g钩藤6g生石决明15g(先煎)栀子6g黄芩6g川牛膝6g杜仲6g益母草6g桑寄生6g夜交藤6g茯神6g夏枯草6g丹皮6g龙骨15g(先煎)牡蛎15g(先煎)。

8.痰浊上扰

证候:眩晕而头重如裹,甚者摇摇欲倒,耳鸣耳聋,不能坐起,不能视物,动则恶心呕吐。兼见头胀身重,胸闷不适,纳呆多寐,痰多心悸。舌苔白腻,脉濡滑而沉缓。

治法:健脾燥湿,祛痰熄风。

方药:半夏天麻白术汤。

半夏6g白术6g天麻6g陈皮3g茯苓6g牛膝6g蔓荆子6g白蔻仁6g生姜三片大枣3枚甘草3g。

9.瘀血闭窍

证候:头晕头痛,定着不移,入夜更剧,舌质紫暗,有瘀斑,脉象沉涩。

治法:去瘀通络,调气养血。

方药:通窍活血汤加减。

赤芍6g川芎6g桃仁6g红花3g黄芪6g当归6g熟地6g生姜三片大枣3枚人工麝香0.3g

(四)临证权变

治疗眩晕,要考虑治疗原发病。如因跌仆外伤,吐衄失血而引起的眩晕,重在治疗失血;脾胃不健,中气虚弱的,重在治疗脾胃。原发病得愈,眩晕亦随之而愈。切忌脱离追求一方一药之疗效,如一见眩晕,便投以天麻、菊花之类,则鲜能中病?

〔调护〕

教育小儿学习时,尤其是功课繁重之时,要适当休息,起居有常,忌肥甘厚味之品。发病期间,注意静养。

〔应用例案〕

汪某某,女,8岁。病历号:

六年来时有眩晕发作,甚则恶心呕吐,两眼发花,头痛且晕,每日余发作一次,屡治不愈,听力尚好,精神饮食可,二便如常。两脉沉缓,舌无苔垢。为肝气上逆,阳明胃热所致。

治法:和肝清热,活血散风。

方药:

香白芷9g藁本6g生石决13g知母6g川芎6g槟榔6g菊花13g生地13g桃仁泥6g杭芍6g炙远志6g银花10g

服药三剂,头眩止,余证悉无,舌质稍赤无苔,两脉弦细,仍以和肝清热之剂巩固之。(《赵心波儿科临床经验选编》)

按语:头痛眩晕,两眼发花,甚则恶心呕吐,此乃肝阳有余,上扰清窍,内干胃腑之证。且头痛六年不愈,“久痛入络”,似有瘀血停滞之虞。故以和肝清热,活血散风为治。用生石决、菊花、知母、杭芍清肝火,白芷、藁本,银花泄胃热,生地、桃仁、川芎散瘀血。依法遣方,自然效如桴鼓。

〔简便验方〕

1.五日艾生用46g,黑豆30g,煲鸡蛋服食;或川芎10g,鸡蛋一个,煲水服食;或桑椹子16g,黑豆13g,水煎服。治血虚眩晕。

2.羊头一个(包括羊脑),黄芪16g,水煮服食;或胡桃肉三个,鲜荷蒂一枚捣烂,水煮服;或桑寄生30g,水煎服,治肾精不足眩晕。

3.生地30g、钩藤30g,益母草60g,小蓟30g,白茅根30g,夏枯草60g,山楂30g,红花9g,地龙30g,草决明30g,浓煎成毫升,每次服30毫升。治瘀血眩晕。

4.生明矾、绿豆粉各等分研末,用饭和丸如梧桐子大。每日早晚各服五丸,常服。或明矾五粒(如米粒大),晨起空腹开水送下,治痰饮眩晕。

5.草决明30g,海带二尺,水煎服;或野菊花16g,钩藤6g,益母草16g,桑枝16g,苍耳草16g,水煎服。治肝阳眩晕。

〔文献摘录〕

《素问?玄机原病式》:“诸风掉眩皆属于肝木,风气甚而头目眩晕者,由风木旺,必是金衰不能制木,而木复生火,风火皆阳,阳多兼化,阳主乎动,二阳相转,则为之旋复转”。

《证治准绳?幼科》:“眩运(晕)惊悸,风痰内作也。

郑伟达主编

董文杰副主编

郑东英校正

精彩阅读推荐:《中医临床学》儿科之疝气篇《中医临床学》儿科之腹胀篇《中医临床学》儿科之惊风篇预览时标签不可点

转载请注明:
http://www.iqwpb.com/jblcbx/12126.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网站首页 版权信息 发布优势 合作伙伴 隐私保护 服务条款 网站地图 网站简介
    医院地址: 健康热线:
    温馨提示:本站信息不能作为诊断和医疗依据
    版权所有 2014-2024
    今天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