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治疗耳眩晕耳鸣耳聋
2021-10-7 来源:本站原创 浏览次数:次学生:我注意到无论门诊还是住院治疗耳鸣、耳聋的病人越来越多了,老师针灸治疗耳鸣耳聋的效果为什么这么好?
老师:这几年门诊中的确治疗耳鸣、耳聋的病人比以前多了许多。是因为这几年针灸治疗耳聋的效果比较好的原因。以前治疗耳聋我只取耳前诸穴,如耳门、听宫、听会等穴,而且针刺时针感很少到达耳中心,治聋效果不理想。随后我将耳聋耳鸣分为虚实两类,突发性聋多属于实证。我把针刺突发性聋的重点转移到耳后诸穴,如颅息、瘦脉、翳风等穴,以及头后项诸穴,如完骨、风池及天柱等。耳后诸穴位于耳根,针刺时针尖朝向耳道刺入耳根内0.2~0.5寸,针感即能到达耳中心,当出现这种针感后、病人就急呼∶到了!通了!病人感到耳内有通气感,随即听声音也就亮了许多。这是因为针感到位,"气至病所",《内经》曰∶"刺之要,气至而有效。"头后项诸穴,靠近颈椎,与椎动脉及颈内动脉,关系密切,针刺这些腧穴疏通了通往头脑气血的径路,增强了椎动脉及颈内动脉的输血量。针后经常听到病人说头脑清醒了许多。耳内气机通畅了,气血供应充足了,耳聋自然就恢复了。
耳鸣、耳聋是听觉异常的两种症状。耳鸣是指病人自觉耳内鸣响,妨碍听觉的症状;耳聋则是指听力有不同程度的减退,甚至完全丧失。临床上耳鸣与耳聋既可单独出现,又可同时并见,故常合并论述。突发性发性聋多以风、热、湿邪郁于少阳,壅塞耳窍;渐聋则是以肝、肾等脏虚损为主。耳鸣爆发,声音大,听力下降,多为肝胆之火上逆,或痰火郁结上扰耳窍;耳鸣渐浙发,声音细小,听力逐渐下降,多为肝肾阴虚,或气血不足,耳失浦养。
学习归来,验证老师真言的时刻到了。
分享一个病例,王某,男,53岁。首诊日期∶年10月24日。主诉∶左耳聋3个月,兼面部麻木1个月。
现病史∶3个月前,患者左耳聋,医院检查左耳听力80分贝,诊断为突发性聋。服用扩张血管及活血化瘀药物,并结合高压氧治疗住院1周,又出现同侧面部麻木,遂至我科住院中西医综合治疗,西药治疗同时给予针灸治疗。
查体∶压住右耳,左耳听不见声音,耳后翳风、完骨等穴有压痛,右脉沉弦,左脉沉细,舌淡苔薄。
诊断∶面麻、耳聋(实证)。
取穴∶主穴取翳风、完骨、痪脉、颅息;配穴取颧醪、地仓、太阳、角孙、耳门、听宫、听会。
治法∶圏髎透地仓,太阳透角孙,耳门沿皮透听会,翳风、完骨直刺0.8寸,痪脉、颅息各向耳根透刺1~1.5寸。
效果∶首诊针灸后,面麻轻,左耳能听见大声说话声。此后,每日1次,交替取穴,针灸7次,面麻愈,听力增加。2个疗程(20次)后,能听见正常说话声。
按:此耳聋合并面麻之症,与足少阳经筋和足少阳经别有关。足少阳经筋循行∶"……循耳后,上额角……下走颌上,上结于烦……"足少阳经别循行∶"……浅出于腮部及颌中间,散布于面部……"足少阳经脉因受邪气侵犯,经气不通,影响其经筋、经别,使之气机阻滞,故出现耳聋、面麻。取足少阳经及面部腧穴,能疏通足少阳经及其经筋、经别之经气,故针后耳聋、面麻之症皆愈。
老师的针灸治疗眩晕也是更胜一筹,只是习得一二。
眩晕是以头晕、目眩、视物运转为特征的自觉病症。其因有三:一是耳源性眩晕,为病在少阳、厥阴,肝胆郁火上犯耳窍,清窍阻塞;二是颈源性眩晕,上达脑海之气血通路受阻,髓海不足;三是气血化源不足(如贫血或其他因索)无力上奉于脑,致脑失濡养。本节选几例颈源性眩晕和耳源性眩晕作以范例。
朝某,女,35岁。首诊日期:年4月2日。
主诉:反复发作性眩晕1年。
现病史:平时耳鸣不断,经常发作眩晕,病发时天旋地转,视物昏暗旋转,闭目时则感自身转动,恶心呕吐,每次眩晕都须去住院,某医院诊断为耳源性眩晕(梅尼埃病)。医院用中西药治疗,但病根不除,照样发作。今晨病发,随来我科找王主任就诊,主任要求我综合治疗,特别是配合针灸。
査体:卧床,闭目,汗出,面白,脉浮弦,苔薄黄,舌质红。
诊断:眩晕。
治则:通耳窍,利肝胆,疏经络,定眩晕。
取穴:百会、率谷、瘓脉、完骨、翳风、肝俞、胆俞、内关、太冲。
疗效:针刺三天,每一天一次,一次20分钟,患者症状缓解。
按:《内经》云:“诸风掉眩,皆属于肝”。头为诸阳之会,肝胆郁热,.风阳上动,上扰清窍发为眩晕。百会属督脉为诺阳之会,与足厥阴肝经交于巅,取百会以平肝潜阳,率答、角孙、完骨疏通脾经,开启耳窍。内关、太冲协助百会平厥阴上逆之阳气。诸穴合用,平肝利胆,开耳窍,通经络,眩晕自消。
最近住院治疗的病人眩晕、耳聋耳鸣的同时,患者主动告知自己外伤后腿痛、活动不利,同时给予针刺治疗,患者次日出院,针刺疗程已够(医保限制),在家属及患者要求下再次免费治疗一次,收效甚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