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似平常却奇崛,年中考作文题奥义

2021-9-30 来源:本站原创 浏览次数:

00年上海中考作文题:《有一种甜》

要求:

1.写一篇字左右的文章

.不得透露个人相关信息

3.不得抄袭

有一种甜,是语文学习的路上学悦与你始终相伴。昨天,在中考结束的三小时内,我们就集结超强师资,推出了中考超高含金量的作文题点评:有一种甜,是复旦大咖、特级语文教师、一线名师共同点评中考作文题(点击查看)今天,活跃在学悦讲坛上的教师们也纷纷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对本次中考作文题给出了详细的解读和分析,为有志于提升作文水平的学员指明了努力的方向。

段红伟

提升思维品质,开拓精神境界

学悦教师学悦教育副校长兼语文教育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复旦大学中文系级博士

今年的上海中考作文题,依然保持了亲切平易的风格,尤其示人以一种讨喜的面目,却又能在不动声色中,将考生之间作文水平的差距突显出来。

在审题环节,进入题目没有门槛,考生一看即懂。“甜”是一种味觉,是人类的普遍喜好,能给人带来喜悦、满足、幸福、美好的感觉。相信绝大多数考生也都能把握住命题者的意图,要写的不是作为基本义的味觉上的“甜”,而是作为引申义的心理上的“甜”。而考生间的分化也就从这里开始了,即能否对引申义的“甜”挖出深意,翻出新意。

日常生活中能带来“甜”的感觉的人、事、物很多,父母的叮嘱唠叨,同学的结伴而行,好友的粲然一笑,站上领奖台的刹那眩晕,等等。可是如果仅仅这样就“甜”写“甜”,对自我对生活的认知就流于肤浅。考生需要对“甜”提出一个出人意料、胜人一筹的理解,而题目其实也暗示了命题者对考生在这一方面的期望。所谓“有一种”,即是属于个体的独特理解,希望考生基于自己的成长历程,能够在更深层次思考生活中的酸甜苦辣。

考生可以从辩证的角度来立意选材,甜和苦相辅相成,有一种甜,要经历艰难困苦,经历奋斗求索,苦尽方能甘来;还可以从多角度思考,有一种甜,会懈怠人的意志,消耗人的生命,让人在舒适区中失去斗志和前进的动力;又或者对命题进行追问和反思,有一种甜,是别人认为的甜,自己是否认可,自己在努力追求的过程中的得失。

事实上,这个题目表面平易,却又暗中考察着学生的思维品质和精神境界。这也提示我们,在平时的作文训练中,不能仅仅着眼于作文技巧和语言表达能力的层面;我们也要注意培养学生的文化积累和思辨能力。只有具备了良好的思维品质和高远的精神境界,才能写出跳出套路、超越平庸的高分作文。

这应该也是上海历年来中考作文看似小题目中的良苦用心。

洪彦龙

将生命中复合型的味道描绘出来

学悦教师学悦师资中心主任复旦大学中文系级博士《有一种甜》这个作文题目,让人感觉到一种轻松,又会有一种余味。就仿佛是生命某个幸福的瞬间,让我们忍不住去回味,去感受。这也是上海中考作文一个非常重要的指向,即去把握生命当中某一个值得记忆的瞬间,然后去发掘背后的人生意味。甜本身是一种味觉,表面显得轻松,自在,浅淡,但它要引起的却是我们人对于自己生命当中的潜在认知。也就是说,意欲用一种相对比较轻松活泼的题目,引发孩子对于生活的深入思考。当然生活是五味杂陈的,酸甜苦辣咸综合在一处才是我们人生真实的样态。这也是题目当中“有一种”的背后意蕴。我们可以假设题目变为有一种苦,有一种酸,有一种咸,等等。当我们做这种假设的时候,我们会发现这样一个题目是不能单独只写一种人生的味道。我们老百姓有一句俗语:要想甜加点盐。其实讲述的就是一种朴素的真理,生活当中你对于某一个感觉的突出认知,其实是建立在对于生命的综合感受基础上的。因此将生命当中这种复合型的味道描绘出来,应该是这篇文章写作的关键。这也是出题人在引导我们的同学去认识生活的真实样态和感受人生的丰富多彩。

赵洁

酸咸苦辛甘才是真正人生的滋味

学悦教师

学悦师资中心教学督导

复旦大学中文系级博士

孩子们考试拿到卷子习惯性的第一个动作就是翻开看作文题,题目有点难,整张卷子就都变得不轻松;题目一目了然,整张卷子就都畅快。这个题目大约是让孩子们刹那间瞠目结舌,继而绷不住嘴角。

今年这个题目跟01年的题目《心里美滋滋的》有点像,但二者又有根本不同。《心里美滋滋的》相对直白,而《有一种甜》明显是未竟之语,题目之外有无尽的留白和不尽的想象空间。

“甜”当然是要写出比喻义和象征义,所以我们要实题虚写。生活中的各种美好的感觉比如一时欢欣、一种收获、一路成长都可以是甜甜的,它的取材范围非常广泛。但要写出新意,还得从其他方面下点功夫。在这类需要实题虚写的题目中,有些同学喜欢实写虚写结合的方式,比如通过写围绕现实中的甜味物质发生的故事来抒发“甜”的感悟和议论,实现两重内涵并由浅入深,这将给立意带来较大的新意。

我们再品这个“甜”字,就会出来它的反面“苦”,苦尽甘来、酸咸苦辛甘才是真正人生的滋味,也是上海历年中考所内涵的成长的主题和立意。既然是要表现先苦后甜的立意,那么这篇文章的结构也就可以实现一反一正、先抑后扬的对比,如此看,这题目确实让人心里甜甜的。

高原

拓宽思维路径,发现独特的自己

学悦教师

学悦研发中心主任

复旦大学中文系级博士

《有一种甜》这个题目并没有脱离上海这些年中考作文的命题特点,依然是写生活中有感悟有意义的事件,但不限素材,给学生很大的发挥空间。

今年的“甜”是对个人感受的一种象征性修辞性表达,类似于17年的“种子”。“甜”之于每个人的感受都不一样,有程度强弱之分,是在比较中才能体会到的“味道”。如果理解了这一点,那么在立意时,就可以有较宽阔的思路。例如我们可以写出程度变化,“不甜”——“甜”——“更甜”;也可尝试在与“苦”的对比中体现“甜”;或是于他人“不甜”中写自己之“甜”;甚至可以思考,太过“甜”的经历是否是好的,是否可以尝试反向立意,反思或批判暗藏危机的“甜”?不过需要注意的是,反思或批判在应试作文中要正向表达,不要一味抱怨、消极对待,而要给出建议或提出希望。

另外,题目中的“有一种”是一个提醒,要我们写自己真实体会到的“甜”,写出属于自己的感悟,而不是去写别人告诉我们,自己却没有思考或毫无感觉的“甜”。“甜”如果不经过自己的脑和心,写出来无非是人云亦云或大话空话。

最后,今年的题目是带有半命题色彩的全命题,同学们可以尝试将题目补充完整,快速找到写作思路。如“在____中有一种甜”,或“有一种甜叫____”,前一种填空方式引导我们对事件的内涵有理解,帮助我们写好感悟过程;后一种帮助我们理解“甜”的内涵,再结合具体事例写作。当然,我们可以尝试更多的填空方式,既有助于理解题目,也可作为思维训练。

卢康华

看似平常却奇崛

学悦教师

复旦大学中文系级博士

今年上海市中考语文作文题已经公布,可以说是秉持了一贯的良好出题思路。

从历年上海市中考语文作文题看,的确是值得赞扬的,因为题目都出得“对考生很友好”,富于人性化,保障了每一位考生,不拘水平高低,都能有话可说,有素材可写。不过,正如荆公诗所云“看似平常却奇崛”,这些人人皆可写的题目,其实是最为考验学生的写作功底与思维能力的。

我在课上一直提醒我们的学生,在考场写作与平时练笔时,千万要问一问自己:这个题目多数人会怎么写?在保障写好的同时,如何区别于多数人?

以我现在所了解的情况看,有很多语文老师与家长、以及社会上的一些作文班,都在千方百计地鼓励甚至强迫学生陷入到“以不变应万变”的套题模式中。学生只需学会并背诵几篇所谓的“范文”,即可在考场上从容应对,仿佛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一次,一个学生亲口告诉我,每次作文,他们班上都有“一半写拔河比赛”。他这么说,或许有夸张的嫌疑,但也不会背离事实太远。

其实,这是极其荒谬而且也在事实上无助于考场取得好成绩的。那种方式,不仅戕害了学生活泼泼的人生体验与独立思考,而且写出的作文,往往缺乏真切体会,更缺乏真情实感,甚至连语言修辞,也会流露出一种敷衍的气息。是否套题,本身就是阅卷时一个重要的评分因素,一旦有套题、打擦边球的嫌疑,作文就会大降一个分数的等级。在中考、高考这样的重大考试中,阅卷老师都是极富经验而且态度极其审慎的,可以说,在他们的火眼金睛下,想凭此取得高出实际水平的成绩,几乎不可能。

因此,我仍旧鼓励各位同学,一定要在平时的作文练习中,坚决培养一种意识,那就是:每一次都把作文题目当作独立的“那一篇”来写,在主旨立意、素材选择、谋篇布局以及遣词造句方面,思考如何才能写出真情实感,如何才能写得让自己有“我说了我想说的话”、“我自己首先就认可这一篇习作”的感觉与自信。惟其如此,才能在求学的阶段中,不断地磨砺自己思维的敏锐度,丰富自己的阅历与感悟,培养自己的语言审美兴味,而不至于陷入到惰性的重复与敷衍中,最终成为“面目可憎、语言无味”的那个“我”。

关于今年的题目“有一种甜”,我想,这次参与讨论的各位老师,都会做出十分全面而细致的分析与指导,肯定能够十分切实地帮到各位想写出高分作文的同学。略人所详,也是一种写作技巧。所以,我今天的发言,就重在提醒各位同学要注意的大问题了。

李岑

定义一种专属于你的非甜之甜

学悦教师

复旦大学中文系级博士英文系博士后

“有一种甜”,这大概是近年来上海中考最具文学性的作文题了。至少比起前两年“这事,真带劲”与“真的不容易”的简单直爽,“甜”这个字本身就透出一种悠长的韵味,足以让人浮想联翩。

没错,“甜”就是这篇作文的立意所在。什么是甜的?如果你有足够的科学知识,写一篇介绍阿斯巴甜的说明文似也无不可,可这种剑走偏锋的路数显然不适合普罗大众。对大多数人来说,“甜”能让我们想到的不仅是口中的糖,更是心中的愉悦。就此来说,这篇文章的立意其实相当宽泛,甚至可以说是包罗万象的。不管是内心的领悟,还是人与人的感情,抑或是人与自然的交流,但凡有所成长与收获,即可为“甜”。

正因选材范围极广,想要出彩也不易。一听上去就不缺糖分的题材,如父母之爱、朋友之谊一类,想要写得夺人眼球恐怕有些难度,或许反其道而行之,从“不甜”入手,可以一试。甜与苦、喜与悲、爱与恨,名虽不同,感情之炽烈程度未必相异,在某些情境下亦可相通。由此入手,定义一种专属于你的非甜之甜,又何尝不能为“甜”之一种?只是这种专门定制的“甜”就会相当考验同学们的阅历与学识了。不过,想要与平平之作拉开距离,不靠阅历与学识,还能靠什么呢?

张晴柔

将“甜”赋予具体和抽象两重含义

学悦教师

复旦大学中文系级博士

本次题目字数少,但审题有难度,因为题目中的“甜”具有象征含义,需要在文章中阐释出来。类似的题目,还有17年中考《就这样,埋下一颗种子》,以及模拟题中的《花开有时》、《留点空间》、《再小的帆,也要远航》、《熟悉的地方也有风景》、《打开另一扇门》等,这种类型的题目,一定不能缺少点明主旨的段落,明确指出“甜”、“种子”、“空间”、“帆”、“风景”、“门”等词语代表着什么。

甜,显然象征美好的情绪。可以写传统的题材,如成功之甜、奋斗之甜、亲情之甜、友情之甜、助人之甜……也可以有所创新,取材的范围是很广泛的,绝大多数同学,应该能比较轻松地找到题材。但是,如何在文中强调、突出“甜”,却需仔细考虑。考生会容易犯一个错误,想写先苦后甜,但最后却写成了以“苦”为主,文章七八成的篇幅都在写自己艰苦努力、克服困难、化解误解等,到最后才苦尽甘来,“甜”反倒一笔带过。如果是这样,文章的重点就搞错了。还有可能出现立意的失误,比如写成“有一种甜,已经离我们远去”(因为环境污染,清新香甜的空气已经不再有了),想法偏于消极;或者写成空洞的议论文,如“有一种甜是思考的甜”,只能泛泛而谈,写不出具体场景。

这篇文章比较好的构思,是将“甜”赋予具体和抽象两重含义。一方面,写一个真正有甜味的东西作为线索,比如外婆做的酒酿圆子、朋友和我分享的糖、爷爷的回甘的茶、故乡桂花树的甜香、贫困地区儿童喝上了甘甜的清水、疫情期间爱心小站给外卖小哥提供的甜奶茶……另一方面,是情感上的甜、精神上的甜。结构上,可采用递进的结构,写“甜”的程度由浅入深;也可以采用转折结构,写“甜——苦——更甜”;或对比结构,“不解其甜(略)——懂得了甜(详)”。文中反复点题,将“甜”强调出来。结尾加以论述,深化主旨。

付优

从真实生活中拓展“蜜源”

学悦教师

复旦大学中文系级博士

看到今年的中考作文,

转载请注明:
http://www.iqwpb.com/jbbfz/13495.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首页 版权信息 发布优势 合作伙伴 隐私保护 服务条款 网站地图 网站简介
    医院地址: 健康热线:
    温馨提示:本站信息不能作为诊断和医疗依据
    版权所有 2014-2024
    今天是: